沁水有个神秘的古登国
作者 刘之清
发表于 2023年5月

沁水当地关于登国的传说

沁水县古称端氏县,为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在距今2.3万年—1.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历山(今沁水、阳城、垣曲三县交界处)一带生活,沁水县城西140里有下川遗址。西周初年,周文王十六子原叔受封于原,部分专家认为原伯故城就在今山西省沁水县。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邑”,端氏邑即今天的沁水县,在县城东北45里有端氏西城的遗址。战国时,秦国在少水(沁河)沿线修筑百里少水防线,建有“三城七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三城七壁”中的王壁,曾经有过一个神秘的登国。

下川遺址

登国(前1100年—前600年),商末周初建国,相传春秋时被晋文公或晋成公所灭。由于未见史料记载,疆域面积不详。当地人口口相传:商朝末年,在今王壁乡王壁村曾建立过一个诸侯国,名曰登国。当地老人称,登国的王城就建在沁水县城东北60里的张峰水库大坝西北角,名曰登王巅。因登王巅地处沁水、安泽两县交界的界牌岭余脉,后人亦称登王岭。

登国虽是个诸侯国,但像登国这样的小诸侯国在商周时期就有数百个,史料未载、漏载或散佚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夏商时期,一个氏族部落就能立国,大诸侯国管辖上百附属国。夏朝时诸侯国多得惊人,史称万国;殷商时,也有3000多个诸侯国;商末周初,诸侯国为共同抵御外族侵略,才逐步合并成1800多个。

清代嘉庆年间的《沁水县志》中记载:“(沁水)周初为原,国属唐,春秋属晋,战国属韩。”据此推测,登国可能曾为唐国、晋国或原国的附属国。登国还与翼城的霸国、安泽的冀国和高平的盖国毗邻,也有可能是霸国、冀国或盖国的附属国。当然也不排除,登国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一个独立小诸侯国的可能性。

殷商时期所封公、侯、伯的疆土面积是有严格限制的,登国作为小诸侯国或附属国,不过方圆50里至70里。周朝时,周公扩大各诸侯国的封地,“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据此推测,周朝时登国的大致范围为大尖山以北、安泰山以南、丹朱岭以西、东乌岭以东,大概方圆百余里。

登国可能曾参与盟津会盟

商朝末年,王权衰微,诸侯国林立。《史记·周世家》中记载:“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盟津即孟津,古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在此不期而会,并由此渡过黄河。孟津历代为会盟兴兵的要地。

张峰水库西北的古登国城遗址(王离城遗址也在此处)

商朝末年,地处西陲的周国,在周太王(古公亶父)及其儿子季历的治理下快速崛起,形成了“天下三分有其二”的格局。周国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商国的不满,商王文丁为打压周国,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周太王的儿子季历。商纣王帝辛继位后,倒行逆施,荒淫残暴,建立朝歌,加重税赋,百姓怨声载道,臣子人心惶惶。

“伊思兮往古,亦多兮遭殃。”周文王姬昌回到西岐后不久便薨逝,周武王姬发继位,由召公、毕公等人辅佐。周武王任用姜太公为师、周公为傅。他继承文王遗志,励精图治,聚天下英才。武王九年(前1048年),华胥氏(母系氏族首领,生伏羲和女娲)祭礼的祭祀官为苏国国君苏忿生,他向各诸侯国宣布了冬祭之礼的举办日期。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