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散论
作者 瞿炜
发表于 2023年6月

内功修为向来是中国传统武学中的精髓所在,无论内外拳家,皆将其奉为圭臬。在历代保守的武学传承中,一般都会将本门的内功心法作为衣钵,交给最受信任,或最具悟性的弟子,因此也就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引发人们窥探的好奇心。在形式众多的内功法门中,《易筋经》和《洗髓经》(这两种功法实为一体两面,是需要相互参照、相互作用的一门修炼方法)是受到最大关注、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成为文人笔下传奇故事的灵感源头,更在多种著名武侠小说中造就不可或缺的情节。然而,在流行于世的多个《易筋经》版本中,其荒诞的来历、被夸大的功效,偏偏也是滥觞于唐宋传奇小说。这里似乎有一个怪圈,一切物质的事物,一旦付诸文字,成为精神产品,便多少带有一点虚幻的色彩。

《易筋经》之所以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原因在于明清之际流行开来的多种刊刻本。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具有神奇效能的内功心法大多仅仅通过武家口传身授,很少形成文字。即便有,也是以孤本秘籍的形式,在内部交流或传给极少数的门人弟子。《易筋经》的形诸文字、流布于市面,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书籍得窥堂奥,了解其中大概。于是也就造就了《易筋经》的广泛影响,不仅习武者收藏,学术界也开始关注。

这些产生于明代中后期并延续至清代的不同版本,所叙述的内容,有些各各不同,有些则大同小异。但它们都有两篇序言,一篇署名为唐朝李靖,一篇署名为宋代牛皋。两篇序言都指出,这部功法来自达摩祖师,是少林武术的镇寺法宝。其中关于《易筋经》来历的叙述当然都经不起推敲。李靖的序言直言此术乃达摩所创,以梵文书就于少林寺,达摩归化后无人能识,而原先口授秘法落于技艺,遂各呈己意,渐趋旁径。于是少林诸僧遍访名山,在蜀地峨眉遇着西竺圣僧般剌密帝,译出原文,结果又播于海外,不知所之。隋代隐士徐鸿客遇之海外,授于虬髯客,虬髯客授之李靖……看起来脉络清晰,实则荒诞不经。《虬髯客传》本是唐末杜光庭创作的传奇小说,故事收录于《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三。李靖虽为隋唐一代大将,其人物后来被神化,成为“托塔天王”。隋唐人物经常被写入拳谱,如“尉迟扬鞭”“天王托塔”之类,在我所传习的武艺流派中,这些动作名称形象生动,随处可见。而这些拳谱基本上都肇始于明清之际。因此所谓李靖之序,不过假托附会而已。牛皋之序基本也是如此,他声言此书得自一位僧人,这位僧人说自己是岳飞的师父。在岳飞蒙冤后,牛皋将此书送进嵩山少林寺。时间落款为绍兴十二年,当时嵩山还在金国的辖境之内,此序之伪尤其明显。

关于这些不同版本的《易筋经》,民国时期的武术史研究专家唐豪曾有过详细的考察和论证。他提出作者应该是“天台紫凝道人”,因为在一些相关的文献典籍中著录的跋文,题有“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天台紫凝道人宗衡”的字样。唐豪据此推测,此人应是真正的作者。但此名在历代官私著述、地方史乘均不见记载。不过位于浙东的天台确有“紫凝山”这一地名。或许曾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道人曾传授此功法也未为可知。

自明代中后期出现刊刻本后,《易筋经》至清代影响更大,数百年间不断刊印,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屡有增演,形成众多版本,许多错讹之处也杂糅其中,尤其是某些典故、药方等,给读者带来一些困惑与不解,需要学者详加校勘注释。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