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异录》中的美食记录
作者 林卫辉
发表于 2023年6月

韦巨源“烧尾宴”

唐中宗时期,官员升至宰相,流行请皇帝吃饭,名曰“烧尾宴”。“烧尾”一词出自“鱼跃龙门”的典故,传说有能跃过龙门者,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其后烧其尾,从而转化为龙。皇帝是真龙天子,所以请皇帝吃“烧尾宴”。

景龙三年(709),韦巨源拜尚书左仆射,尚书省最高领导之一,也就是大家习惯称为宰相之一。一贯善于献媚的韦巨源就請唐中宗到家里吃“烧尾宴”,这件事被陶谷写在了《清异录》里。“其家故书中尚有食账”,陶谷应该是看过完整的菜单,可惜“今择奇异者略记”,只记下了五十八种他认为奇特的菜式。仅从菜单名字看,如堕云里雾里,好在之前有不少人研究了一个大概,这五十八种菜点包括主食、羹汤、点心、菜肴,可谓是水陆八珍,尽皆入撰;荤素兼备,咸甜并陈。

主食有三种:“御黄王母饭(徧镂印脂盖饭面,装杂味)”,一种上浇油脂和菜肴的黄米蒸饭,类似今天的盖浇饭;“长生粥(进料)”,应该是外国进贡的食材熬的米粥。这两个主食是祝唐中宗长寿的,神话中的西王母长生不老,所以饭叫“御黄王母饭”,粥叫“长生粥”,亮点在取名。还有“生进鸭花汤饼”,就是做成鸭状花形的汤煮面食,这比面条漂亮,亮点在造型。

羹汤有五种:“冷蟾儿羹(蛤蜊)”,这是蛤蜊羹冷却后凉食;“白龙臛(治鳜肉)”,用鳜鱼做的肉羹;“卯羹(纯兔)”,这是兔肉羹,幸好陶谷有个括号里的解释,否则真不知道是什么,原来卯是地支的第四位,十二属相中兔也是第四位;“汤浴秀丸(肉糜治,隐卵花)”,估计是高汤汆的用碎肉和鸡蛋做的大如绣球的丸子,有点像现在的清炖狮子头;“清凉臛碎(封狸肉夹脂)”,应该是加狸猫肉于肉羹中,冷却后切碎凉食的冻肉。这几个菜颇能体现调味技术,用不同的氨基酸组合做加法,还懂得氨基酸在低温环境下分子结构越稳定,表现出来就越鲜,很符合现代烹饪科学。

点心有二十二种:“单笼金乳酥(是饼。但用独隔通笼,欲气隔)”,一种用酥油作配料的蒸饼,每个用独隔通笼蒸,防止粘连;“曼陀样夹饼(公厅炉)”,是一种形状像曼陀罗的夹馅烤饼;“婆罗门轻高面(笼蒸)”,估计是由印度传入的一种发酵蒸饼;“唐安餤(门花)”,一种拼成花形、来自唐安县的地方风味饼;“金银夹花平截(剔蟹细碎卷)”,擀面皮卷蟹黄、蟹肉,卷成圆卷后切成小段,横断面呈现黄白花纹的糕饼;“火焰盏口䭔”,就是上部呈火焰形,下部形似浅杯的小蒸饼;“天花饆锣(九练香)”,是一种用天花菜加香料做馅的包子;“赐绯含香粽子(蜜淋)”,内含香料,外淋红色蜂蜜的粽子,就如御赐可以穿红衣服的士子;甜雪是一种加蜜烤制的面食;“金粟平䭔(鱼子)”,外面裹上一层鱼籽的平面蒸饼;“汉宫棋(二钱能。印花煮)”是一种做成双钱形的棋子形状、上边印花、煮着吃的面食;“巨胜奴(酥蜜寒具)”,唐朝时将黑芝麻称“巨胜”,这是用酥油、蜂蜜和面,外粘黑芝麻的油炸麻花;“贵妃红(加味红酥)”,应该是色红味浓的酥饼;“见风消(油浴饼)”,这是炸糯米薄饼;“玉露团(雕酥)”,估计是用玉露霜制成的松酥糕团,再用雕刻木模印花;“八方寒食饼(用木范)”,用木模具制成的八角形饼;“双拌方破饼(饼料花角)”,用两种原料拌和制成的花形饼;“水晶龙凤糕(枣米蒸。方破见花乃进)”,用糯米和枣蒸制的有龙凤图案的糕点,蒸至米破开就可以吃;“七返膏(七卷作圆花。恐是糕子)”,陶谷猜测是用极软的面团夹层翻卷七次,切断,呈圆花状的松软蒸糕;“红罗饤”,就是用油缠裹其他原料做成的一种五色小饼;“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凡廿四种)”,二十四种花形和馅料各异,味道不同的馄饨;“素蒸音声部(面蒸。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