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长期独居的花甲老人,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杀”。当地警方前往现场勘查后,发现事情没有如此简单。办案人员抽丝剥茧般的调查后,令人惊悚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遗书里的破绽:贱卖房产的20万去哪儿了
“大宗,我看你姑妈这几天情绪不太对头。今天我给她打了几个电话,她都没接。路过她家时,门也关着,哪有这么早就关了门的?”5年前的一天下午6时许,杨大宗刚刚下班回家,便接到街坊黄木才打来的电话,他语气焦灼地对杨大宗说。
姑妈杨凤莲的房子,是那种独门小院式的平房,天还没黑就关了门,确实不太正常。杨大宗的心也揪了起来,决定和黄木才一起到姑妈家看看情况。
杨大宗的姑妈杨凤莲出生于1951年,离异单身,有3个孩子,儿子在15岁那年不幸夭折,两个女儿都嫁在外地,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回娘家看望母亲。除了家里需要修水管、换灯泡等事情时,一般会叫上侄儿杨大宗或者邻居黄木才帮忙外,其他时间,她都是独自居住在此屋。
杨大宗和黄木才来到杨凤莲的家门口,杨大宗先敲姑妈的大门,里面没有回应;接着用手推,门纹丝不动,似乎从里面反锁了。感觉不妙的他,将窗户的玻璃打碎后,跳窗而入。眼前的一幕,令杨大宗和黄木才惊恸万分——杨凤莲吊在堂屋的横梁上,脸色恐怖,嘴被胶带封得严严实实。她的脚下,是一张桌子,和一把翻在地上的椅子。
杨大宗一边搭板凳将姑妈从横梁上抱下来,一边迅速报警,同时通知了杨凤莲的两个女儿。
接到报警后,当地警方迅速组织民警调查。现场勘查过程中,民警们发现,死者没遭受外力侵害的痕迹,除了那扇被杨大宗打破玻璃的窗户外,其他门窗均完好无损,家中也没有损失什么财物,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结论:杨凤莲系自缢身亡。
民警在现场找到一封遗书,遗书上写着,两个女儿不是她的亲女儿,不管她这个娘也就罢了,还长期受别人挑唆,跟她作对。杨凤莲还说,她有很多老年疾病,希望女儿们回到她身边,长期陪伴她,但女儿们却总是不回,杨凤莲觉得活着没意义。经鉴定,遗书上的笔迹确实是杨凤莲留下来的。这一切,似乎进一步证实了“杨凤莲自杀”的初步判断。
调查期间,杨凤莲的两个女儿相继从外地赶了回来。悲恸之余,她们表示,母亲绝对不可能自杀。原因其实很简单,母亲早年在广东打拼时积攒了一笔财富,回江西老家后,先后置办了5套商品房。每个月靠房租收入,母亲就能过上非常优裕的生活。这么好的条件,母亲为什么要自杀?
至于母女之间吵架的问题,两个女儿觉得,她们确实不该为了一些生活琐事和母亲斗嘴。但牙齿还会咬着舌头,子女和父母有些争争吵吵,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吗?这点事,何至于让母亲如此想不开,竟然寻了短见。
如果杨凤莲不是死于自杀,又是死于何因呢?细心的办案人员,很快在遗书中发现了破绽。原来,遗书中除了“控诉”两个女儿“不孝”之外,杨凤莲还透露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她死的前一天,她在侄儿杨大宗的见证下,以不到20万的价格卖掉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打算再换一套更大的房子。这分明是对更美好生活有着细致规划和强烈期待的表现啊,哪像是一个要自杀的人做的事?
民警认为,这笔房款,是侦破此案的关键。办案人员先查询了杨凤莲的所有银行账户,发现近期并没有这笔钱入账。难道买房人用的是现金?杨凤莲拿到现金后,放在家中,结果被人谋财害命?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嫌疑人一定要熟悉杨凤莲家里的环境,同时,也知道她刚刚卖了房,手里有一笔巨额房款。符合这一条件的,似乎只有杨凤莲的侄儿杨大宗。
但是,根据法医鉴定,杨凤莲死亡的时间,应该是当天下午1时至5时之间。而这段时间,杨大宗一直在公司,有好几个同事可以证明,他不具备作案时间。进一步调查中,民警发现,那套被杨凤莲刚刚卖掉的房子,买家正是另一个报警人黄木才。黄木才提供的购房协议显示,他已经支付了全部房款,协议上签有杨凤莲和黄木才两人的名字。
民警运用技侦手段,迅速查明:杨凤莲的所有账户,均没有收到这笔钱,家里也没有这笔现金。与此同时,警方还了解到,黄木才既无稳定工作,也无稳定收入,父母均是残疾人,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更重要的是,民警从封在杨凤莲嘴巴的透明胶带上,提取到了黄木才的生物检材;在通往杨凤莲家必经之路的监控中,也发现了他的身影。黄木才的嫌疑迅速上升。
黄木才被警方传唤到案。面对民警,黄木才起初百般狡辩。他一会儿坚称房子是自己花钱买的,但提供不了支付房款的任何依据;一会儿又说,是杨凤莲要认他当干儿子,所以将那套房子送给了他。为了让老太太的女儿女婿不找麻烦,杨凤莲和黄木才便虚拟了一份购买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