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熊猫?
作者 倪伟
发表于 2023年6月
大熊猫和花(小名花花)成了顶流网红。图/IC

成都的大熊猫花花突然之间成了顶流网红,在短视频平台上,花花的视频动辄点赞量破百万。每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涌入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为花花的一举一动尖叫。

花花的官方介绍是这样写的:“短胖炸毛、行动缓慢、不擅长爬树”。它是以自己的呆萌与平和受到了人们的怜爱。手里刚剥好的笋,被其他熊猫一把抢走,路过的熊猫会无端痛扁它几下,而受欺负的花花只是茫然地看着这些小伙伴,傻乎乎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然也不知道园子外面那些人类是为它而来。

大熊猫的世界里,时不时地会诞生一些明星,原因千奇百怪。奥莉奥是因为高颜值,小丫因为长相潦草,萌兰调皮,福菀励志,七仔拥有罕见的棕色毛发……

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大熊猫?共同的答案当然是:可爱。

可是,一种原本生于深山、少为人知的动物,逐渐在全世界家喻户晓,并且衍生出无数的故事,除了可爱,必然有另一些原因。

天生萌物

熊猫的长相,完美符合人类对萌物的偏好:大脑袋,大眼睛,短鼻子,毛茸茸。动画片里,大脑袋、大眼睛的低幼形象往往都是招人喜欢的角色,反之,则是不招喜欢的反派。熊猫不仅脑袋比例大,特有的黑眼圈在视觉上更是大眼睛的增强版,再加上笨拙而时常出糗的动作,似乎是天然照着人们喜欢的样子长的,很难不让人心变得柔软。

熊猫天性贪玩,网上最受欢迎的一类熊猫视频,就是它们跟饲养员的“斗智斗勇”。有时出其不意抢走他们的东西,有时跟他们兜圈子,让他们忙得团团转,或者二话不说死死抱住饲养员的大腿,怎么也不撒手,饲养员只能瞅准机会摆脱,飞也似的逃走。因为拍摄视频,曾经从事新媒体的图图很幸运地与大熊猫近距离接触过好几年,他眼中熊猫的可爱之处就是爱“捣乱”,“它们看着你的时候,似乎很好奇你要干什么,然后就跑過来‘捣乱’抢东西,非常有意思。”

熊猫长得可爱,与人类无关,但它们的可爱被看见,就与人类有关了。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因为有很好的饲养管理和医疗,有的可以超过30岁。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尾长100~120m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

能够近距离窥见熊猫们的生活习性,目睹那些难得一见的瞬间,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近几年的事。以前,你只能去动物园看熊猫,而这样的机会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稀少的。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将熊猫的日常生活极大地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中,被网友们自发传播和二次创作,为互联网增加了无数熊猫呆萌可爱的物料。

2013年以来,央视网“iPanda熊猫频道”和PANDAPIA摄制团队分别与大熊猫保护研究和繁育机构合作,对大熊猫进行近距离拍摄和直播,从此造就了一大批明星熊猫。常年24小时直播的“iPanda熊猫频道”没有一句解说,却永远不缺观众,时刻为生活在各地的人们提供心灵按摩。

图图是PANDAPIA团队中最早的几个成员之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开放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直接促成了熊猫新媒体的几次成功破圈。比如2015年9月成功直播的熊猫产仔,由于产仔有一定风险,熊猫妈妈可能不小心踩到、划伤熊猫宝宝,或者产下了死胎,虽然都是自然现象,但仍会有引发负面舆情的风险。当时基地的部门负责人和饲养员有所担心,最终基地主要负责人批准了,PANDAPIA摄像团队立刻进入产房,持续4小时直播,第一次向公众呈现了熊猫诞生的全过程。

“熊猫是动物,它有生也有死,有健康也有生病的时候。我们把这些展示出来,让人们知道,它不只是一个萌物,它是真实的生命,它有它的生命无常。”图图始终记得当时双方坐在一起说的这些话。

当越来越多的直播、视频、图片进入视野,很多人逐渐学会区分看似“千猫一律”的熊猫,能够根据不同的特征叫出它们的名字,了解它们的性格。

在忠实熊猫粉眼中,每只熊猫长得都不一样,外貌特征各不相同。作为多年资深爱好者,雅雅已经能够辨认出三百多只熊猫。看得久了,她会发现每一只熊猫都有不同的性格,都有可爱之处。“我是比较博爱的那种,每一只都喜欢。”她说。

在雅雅眼中,花花的性格不仅是呆萌,还很努力。花花是早产儿,比一般熊猫反应迟缓一些,学东西比较慢,但它非常努力地学。花花第一次爬上树的视频就是雅雅拍到并且传上网的,它短手短脚、力气也小,爬了好几次都掉下来,最后终于坚持着爬上了树。“太励志了!当时就觉得熊猫都这么努力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这些熊猫爱好者们说起熊猫,语气总是很温柔,有时小心翼翼,怕伤害到它们的感情:“网上经常说花花残疾什么的,它的亲妈肯定不爱听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福多多两月龄时第一次翻身。 本版摄影/雅雅
秦岭四宝科学公园的七仔,是现存唯一的棕色大熊猫,两月龄左右时在野外被发现。

更让雅雅感动的一幕发生在福菀身上。福菀天生下半身瘫痪,第一次爬树的时候,只能爬很细的树,全身力气都灌注在两只前爪上,吊着身体,吃力地往树上挪。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