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艺联”:文艺电影的幕后推手
作者 仇广宇
发表于 2023年6月
《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照。

每年四五月份的春夏之交,北京电影节举办的时段,北京的小西天附近就会格外热闹。这里是人们熟悉的文艺青年朝圣地,每当有电影节、文艺展映,影迷就会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到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观赏自己期待已久的电影。

不过,少有人知道的是,小西天除了有著名的电影资料馆,还有着一家与电影行业息息相关的机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简称“全国艺联”)。今年春天,一条新闻让“全国艺联”这个名字登上了新闻头条。当时,“全国艺联”把239家不按约定播放艺术电影的影院从联盟中除名了,这一维护文艺电影播放环境的举动,得到了业界和影迷的赞赏。

尽管出了一次名,很多人依然不知道“全国艺联”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其实,“全国艺联”是在电影局支持下,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联合电影院线、创作人、发行方、售票平台等多方力量,专门放映艺术电影的一个联盟。“全国艺联”的很多组织、宣传工作都是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工作人员承担的。中国观众近年来看到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三块广告牌》《阿飞正传》《掬水月在手》《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等影片,在“全国艺联”加盟影院专线放映,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还深深打动了人心。

“全国艺联”成立已六年多,在几乎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组织起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文艺院线,通过募集加盟影院、组织主题影展和精准招募观众等方式,让更多有性格、有特色的电影被大众看到。从110个影院出发,截至2023年5月,全国艺联已经有2937家加盟影院,包括了3527块银幕,覆盖311座城市。

商业片和文艺片之争

谈到3月的那次清退不合规影院的新闻,“全国艺联”院线负责人英琦解释,他们选择将这些加盟影院清退,也是出于无奈。早在2019年,“全国艺联”推出了一套影院加盟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了对加盟影院星级、规模的基本条件。而他们对加盟影院的要求,从成立以来就一直是很简单的:只要保证每天安排3场规定的电影,每周安排10个黄金场次即可。但规定出台之后没过多久,疫情就来了,电影行业集体遭受冲击,考虑到行业内部还在集体解决遇到的新问题,这一考核标准就没执行下去。直到今年,他们重新梳理当初加入的影院,发现有些影院已经停业了,有些则出现了严重违规的现象。比如,对于今年上映的两部需要上映的文艺片《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和《生无可恋的奥托》,很多影院根本没有排片。为了维护全国艺联的品质,他们选择了清退这239家影院。

正是这样通过对观影环境的严格维护,“全国艺联”保护着文艺电影的生存空间。这个组织之所以会诞生,也是因为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在运营上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性,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运营方式去保护。所谓文艺电影,就是题材和内容偏小众,具有较高个性度和艺术追求的电影,通常情况下成本相对较低,受众也少。无论在海内还是海外,文艺电影的商业价值、观影人数一般都赶不上商业大片。

而反观国内,“全国艺联”成立之前,虽然也有“上海艺联”“后窗放映”这样自发组织的文艺院线,但绝大部分文艺电影都只能通过电影节传播口碑,然后再回到国内进入商业院线。这些小众电影从制作到发行,资金和资源都不算充裕,还要和商业大片在同一个市场里争夺排片的机会,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他们都不太可能拚过商业大片,一旦没有拿到预期的排片数量,很多文艺电影可能就会直接消失在观众视野中。

残酷的厮杀,在“全国艺联”成立前的2015年达到了顶峰。那是中国电影票房总体再创新高的一年,“商业大片”越赚越轻松,文艺电影的声量却越来越小。当时,位于全年票房前两位的《捉妖记》《速度与激情7》两部大片,总票房都超过24亿元,但当年的票房排行榜前列名单却看不到任何一部文艺电影。“全国艺联”院线负责人英琦对文艺片在当时的境况有着深刻的印象。2015年,他还在格瓦拉公司工作时,参与过文艺片《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发行工作,当时他感觉非常无助,这部电影上映当天,全国才只排了300多场,最后的票房仅有82万元左右,非常惨淡。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