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空城计”
作者 尼玛江村
发表于 2023年6月

成书于明清时期的兵书《三十六计》中,有许多朗朗上口的成语。当然,它们不仅是成语,还是流传千年的谋略。上期杂志中,有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告诉知力,想了解其中的“空城计”及代表战例。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看看吧!

兵法解析

“空城计”,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原文为:“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本来兵力空虚却故意摆出不加防守的姿态,使敌方产生疑虑,不敢轻易进攻;在敌众我寡的危急时刻,使用这种策略往往能够迷惑对手。

从军事学角度看,“空城计”本质上是一种应急心理战术,强调通过虚实结合的欺骗策略,让敌人疑中生疑、不敢行动,进而达到排危解困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中“兵行诡道”“兵无常势”等思想。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许多灵活运用“空城计”的经典战例。

 李广骑射场景图
 (绘图 / 骆玫)

西汉名将

李广的“空城计”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担任郡太守时,汉景帝派亲近的宦官到李广军中跟随整军。其间,这名宦官带随从出游,不料被3名匈奴人射伤。得知消息后,李广带领100多人追击,斩杀两人,生俘一人。

就在此时,李广一行突然遭遇匈奴的千人大部队。见汉军人少,匈奴便认为这是汉军派出的诱饵,于是在山上摆起阵势。李广麾下的100多名骑兵都很害怕,想要直奔大营。但李广不同意这一撤军方案:我们离大军有几十里(1里=0.5千米),如果现在逃跑,马上会被匈奴射杀;如果不逃,匈奴肯定认为我们是大军派出的诱饵,不敢轻易进攻。

于是,李广就率领部下来到匈奴阵前不远处,并令大家下马解鞍,摆出不会撤逃、任凭匈奴进攻的架势。匈奴怀疑有诈,果然不敢出击。

之后,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观察形势,李广马上与10多名士兵跨马上前射死了他,然后回到自己军中,解鞍下马卧倒在地。匈奴见此更为惊慌,更加料定李广等人只是诱饵。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