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欺凌,这个曾被忽视的问题,现已渐渐进入大众视野,也不断刺痛着人们的神经。除了身体伤害,它带来的心理伤害更隐蔽、更长久,甚至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综合发展。
上期杂志中,有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告诉知力君:他是校园欺凌的旁观者,虽未亲历,但也很受折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做?当被欺凌者是自己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案例
一封学生来信
老师:
您好!上周,我身边可能发生了校园欺凌。
我看到班上几个平时就喜欢耀武扬威的同学,欺负一个很文静的转校生。他们一下课就围着这名新同学,乱翻他的书、踢踩他的作业本……我当时很气愤,却什么也不敢做。我感觉自己没有力量去对抗这个团体,也担心如果出头,会成为新目标。但如果完全置身事外,我又感到很内疚、对新同学很抱歉。我自责到晚上都睡不着。
老师,我是个胆小懦弱的人吗?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名同学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孩子。他发现了一起校园欺凌行为,深深地同情那位被欺凌的同学,也急切地想知道自己该如何做。
不同的行为反应
面对校园欺凌,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行为反应。
●冷漠对待,置身事外。他们认为此事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与自己无关,所以对该行为采取无视态度;或者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会有其他人帮忙。
●支持,积极参与欺凌。有些人通过嘲笑和起哄等行为来表示对校园欺凌的支持,甚至参与其中,实施暴力。
●想要帮助却害怕波及自身。他们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但不敢采取任何行动。为了自我保护而选择沉默不语,这些同学经常因自己的不作为充满负罪感。
●挺身而出,阻止欺凌发生。他们坚信校园欺凌是极其错误的行为,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受害者、对抗欺凌者,认为即使自己的力量渺小,也可以通过求助阻止欺凌继续发生。

为何会如此不同?
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出手援助的概率与在场的人数呈负相关。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目睹恶性事件时,围观的人越多,大家出手援助受害人的概率越低。当欺凌行为有多位目击者时,旁观者效应可能会使救助责任分散,导致目击者的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