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夜曲的第一个经典范例
作者 王舒桐 孙兆润
发表于 2023年6月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Глинка,1804—1857)作为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最重要的作曲家,其创作深受西欧古典主义、特别是浪漫主义时期风格的影响,其作品体现出浓郁的俄罗斯民族色彩,充满着强烈的民族性。格林卡的创作领域涉猎歌剧、管弦乐、室内乐和声乐浪漫曲等体裁。他虽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但是其多部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创作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俄罗斯音乐艺术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格林卡深谙美声唱法的美学要旨和技术技巧,并且拥有高度的钢琴演奏能力,这些都为其钢琴夜曲的创作以及旋律语言的歌唱性特征提供了基础。

国内对于格林卡《离别》的研究均停留在将其与其他作曲家同类体裁作品作比较的层面。比如,李靓的论文《格林卡与肖邦在夜曲体裁中的创作共性分析》将格林卡的两首夜曲《f小调夜曲“离别”》《降E大调夜曲》与肖邦的同类体裁作品作比较,通过对其创作思想及情感内涵的分析,来佐证肖邦对格林卡夜曲创作的影响,探究格林卡作品中的创新之处和民族特征;董晓的硕士论文《分析——钢琴学习中获得良好音乐记忆的重要方法》对格林卡创作于1828年的《降E大调夜曲》作出了分析,文中只是简略地提及夜曲《离别》,并列举了作品中的5小节来论证“通过分析谱形以获得视觉表象记忆”的论点。其研究主题并不是《离别》这首乐曲本体;另外,在王婷婷的硕士学位论文《浅析钢琴学习中音乐记忆的形成机制与策略》和钟莹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钢琴演奏的听觉联想》中,均有对“通过分析谱形以获得视觉表象记忆”的论点的论证,其中也简略地提及《离别》这首作品。借助谱例对该曲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献非常匮乏。笔者旨在通过对音乐本体的理解、分析,以及对时代特征和美学特征的探讨、概括,来追溯格林卡的夜曲《离别》创作的宏观的文化思潮和美学背景,审视其对后世作曲家同类体裁的创作和俄罗斯钢琴学派演奏风格、审美追求的影响。

一、格林卡夜曲《离别》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

格林卡的创作区间处在西方早期浪漫主义时期和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潮勃兴的时代。格林卡的美学思想和音乐创作深受这两种文化思潮的影响。

钢琴夜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夜曲之  父”[2]——爱尔兰钢琴家约翰·菲尔德(Джон Фильд,1782—1837)被李斯特称为“首批浪漫主义演奏者的代表”[3],其浪漫主义创作和演奏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格林卡夜曲创作。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促使高度掌握西方作曲手法,追求思想进步的格林卡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欧作曲技术融合在一起。格林卡独特的俄罗斯民族化的浪漫主义风格,是西方浪漫主义风格东渐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勃兴背景下的产物。

(一)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东渐

19世纪初,在驻俄的西方音乐家的培养下(或者游学西方),掌握西方作曲技法的俄罗斯本土作曲家的创作中开始出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追求,体现在斯捷潘·伊万诺维奇·达维多夫(Степан Иванович       Давыдов,1777—1825)、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阿里亚比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лябьев,1787—1851)、亚历山大·里沃维奇·古里廖夫(Александр Львович Гурилёв, 1803—1858)、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维尔斯托夫斯基(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Верстовский,1799—1862)等俄罗斯本土作曲家的歌剧和浪漫曲创作中。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黄金时期”(Золотой век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催生了诗乐一体的俄罗斯浪漫曲(Романс)体裁的诞生。钢琴夜曲与浪漫曲一样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东渐的产物。

菲尔德是最早为钢琴创作夜曲的作曲家,钢琴夜曲体裁正是诞生于19世纪初俄罗斯的文化土壤中。格林卡的夜曲创作受到了菲尔德的影响。

夜曲早期被用于天主教会的弥撒活动中。到中世纪时,夜曲以声乐演唱的形式出现,称为“夜歌”。18世纪时,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小夜曲”(Serenade)开始从声乐演唱的形式转变至器樂演奏。

1812年[4],菲尔德在俄罗斯明确以“夜曲”      ([俄]Ноктюрн,[英]Nocturne)为标题,为钢琴独奏谱写了一首单乐章曲目,并完成了他前三首夜曲的创作[5];1812年到1836年,菲尔德一共写了18首钢琴诗意小曲,18首夜曲独具特色。菲尔德将夜曲这一古老的体裁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色,从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钢琴艺术形式。之前,菲尔德经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即兴演奏的方式,作为其协奏曲和奏鸣曲的慢乐章来演奏。[6]因此,一些“夜曲”最初并没有用“Nocturne”这个名字,而是用了类似于“Romances”(浪漫曲)、“Serenade”(小夜曲)、“Pastoral”(田园曲)等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体裁来命名。菲尔德认为它们具有“在月光下的宁静和美丽”的共同特征,将这些乐曲统一以“夜曲”来命名。钢琴夜曲体裁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虽然与浪漫主义时期标题性音乐有所不同,但它的命名所引发的时间性和画面感却与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有着某种关联。

格林卡的夜曲《离别》(Разлука)写于1839年。苏联著名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鲍里斯·弗拉迪米罗维奇·阿萨菲耶夫称之为:“俄罗斯夜曲的第一个经典范例”[8]。

格林卡被送往圣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后,曾于1817年跟随菲尔德短期学习过钢琴,因菲尔德需要前往莫斯科而中断。虽然仅仅学习了三节课的时间[9],但却对格林卡钢琴夜曲的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格林卡对菲尔德创作特点十分仰慕,对菲尔德的演奏风格推崇备至:“强力的、柔和的、清晰的演奏。”“感觉不是他的手指在敲击键盘,而是手指自己落在键盘上,像大滴雨点,更像散落在丝绒上的珍珠。”[10]俄罗斯学者扎赫瓦特金(А.Д.Алексеев)指出,格林卡是菲尔德的忠实信徒[11]。而菲尔德恰恰是“钢琴夜曲的缔造者”[12],其夜曲体裁诞生和公演之后,在当时的俄罗斯很快形成了一种夜曲演奏的风尚。“学习夜曲的诠释”正是格林卡在菲尔德处学习的首要任务[13]。菲尔德对钢琴夜曲的演绎和夜曲本身的浪漫主义特征,都为格林卡带来了审美上的巨大的冲击,对以后其钢琴夜曲的创作,在音乐织体、音乐语言及美学追求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钢琴夜曲的创作方面,格林卡继承和发展了菲尔德钢琴夜曲的特点。例如:菲尔德夜曲创作的调性布局并不复杂,主要采用近关系调等功能性调性,在此范围内进行转调或离调,且多使用大调式,格林卡的夜曲创作也遵循着类似的原则。

虽然格林卡在创作和演奏上接受西方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但是,其与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李斯特在审美取向上却形成了鲜明对比。阿萨菲耶夫指出:从菲尔德的演奏中,格林卡感受到一种“与李斯特的浪漫主义的‘无序的效果’和‘嘈杂的声音’”[14]相对的美学追求。“像菲尔德一样,格林卡严格遵守古典主义的理性,他要求每一个音调瞬间都要有意义和艺术的正当性,并考虑到音乐进程当中的每一个声音。”[15]而李斯特较少关注于精细的对比、织体,而更注重交响乐的构思与声音的戏剧化。这种菲尔德式的美学追求体现在其两首夜曲的创作中。

(二)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潮勃兴

民族主义思潮勃兴离不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1812年俄法战争的胜利,激发了俄罗斯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促使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这为俄罗斯乐派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8世纪后期,随着民间音乐发展的需要,驻俄的西方音乐家和本土作曲家致力于民间音乐的收集与整理,大量的民歌集被陆续出版。俄国艺术工作者开始认真地探索本国艺术的发展之路,这对后来的俄国艺术音乐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后继作曲家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经验。[16]

注重音乐民族性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美学方向,它促使了东、北欧各民族乐派的产生。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