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曲《春风遍江南》的演奏风格分析
作者 朱焱隆 江博
发表于 2023年6月

在民族音乐的历史长河之中,江南丝竹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性乐种,它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都博采众长,蕴藏着追求细腻、和谐的文化底蕴,具有深刻的研究探讨价值。常用的演奏技巧如颤音、揉音等在江南丝竹中都有着灵活的运用。本论文主要是以泉籍著名民族器乐作曲家曾加庆先生的代表作品《春风遍江南》为例,通过分析《春风遍江南》的演奏技巧和风格,探索其对于江南丝竹艺术的发展与继承,以及對曾加庆先生创作表演风格的研究与探索,由此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和传承。通过深层次的赏析,我们可以领悟与感受江南丝竹的艺术手法与发展历程。

一、作品概况

(一)作者简介

曾加庆(1931—2001),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于泉州,当时泉州南音等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在平日的耳濡目染中,曾加庆先生从小便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如痴如醉。

恰逢十二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台下观看了一场泉州城南义全柴脚戏社的演出,十音与车鼓便如同魔法般地吸引着他。抗战期间,泉州城南柴脚戏社曾上演过无数场脍炙人口的名剧如《送夫当兵》《刘胡兰》《驴子探亲》等。曾加庆先生对参与柴脚戏表演活动充满兴趣的同时,对向民间艺人们学习南音的演唱方式和演奏技巧也充满渴望。1949年泉州当地成立了晋江专区艺术联合会,以当时的泉中、晋中、县中三个中学的文艺师生为主体。曾加庆当然不会错失这个可以实践、学习音乐的好机会,经推荐加入该会,凭借着其对于音乐的热爱和扎实的演奏功底,被任命为该联合会的民乐组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该会曾创作排演过诸如《采茶灯》《赤叶河》等家喻户晓的作品,并时常在城乡进行宣传演出,因此得到当地百姓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在日复一日演出生涯的点滴积累中,曾加庆先生的二胡与小提琴的演奏水平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1955年,当时国内群星闪耀的上海乐团民乐队聘任曾加庆担任该团的二胡演奏员,这支民乐队也是现如今上海民族乐团的前身,在曾加庆担任二胡演奏员的两年后,民乐队就被改编为上海民族乐团,曾加庆的专业作曲水平也在乐团中得以大显身手。而曾加庆先生也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对于每一项和音乐创作有关的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并亲自踏入当地农村感受自然风景,寻找创造灵感。之后在《智取威虎山》剧组从事戏曲(京剧)音乐创作的工作经历,给予了他对戏曲音乐艺术魅力感受的机会,从此开拓了创作的新领域。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在民族音乐、江南丝竹音乐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他呕心沥血创作了无数热情澎湃、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对作曲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添上了一笔浓厚的色彩点缀。

(二)结构分析

《春风遍江南》这首作品特色鲜明,技巧多样,旋律流畅、委婉,呈曲线型的流水涟漪,是作者聆听《欢乐歌》后有感而发加以改编创作,它的主题旋律是《欢乐歌》的变奏。全曲的开始部分出现了大量的九连音、三连音、连续的厉音和加以气息配合的揉音,表现出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接着转调为筒音作“do”,速度为中慢板,2/4拍,此段为典型的丝竹曲风,优美动听,表现出一派悠然自得的心境,其中的吐音类似于弹拨乐器中的弹奏效果。再接着转调为筒音作“la”的远关系调,音乐色彩富于变化,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之后回归为筒音作“sol”的小快板,乐曲的速度节奏也随之变得跳跃起来,出现了连音和吐音的交替演奏,流畅而欢快,如同沐浴在春风之中。它讲究传统美学中意与境的统一,及整体的协和之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根据全曲的材料以及情绪,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部分,在全曲中这三部分运用相同的主题动机音型分别再发展一次从而形成(A A'B C C'B')的结构形式,为多段式并列结构。并包含有引子、尾声以及多次衔接各部分材料的连接等附属结构。各个部分之间在速度、情绪等方面均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各部分的旋律形象较为突出。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