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他主张无标题音乐,并严格按照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形式进行写作。他的音乐受到了巴赫与贝多芬的影响,无标题的形式让他的音乐显得庄严、肃穆,但和声的使用又有浪漫主义时期抒情的特点。勃拉姆斯留下了许多杰作,钢琴作品更是丰富,如三首协奏曲、三首奏鸣曲、四册匈牙利舞曲等。
叙事曲Op.10写于1854年,是勃拉姆斯早期的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在舒曼的别墅中完成,并由作曲家题献给好友格里姆。1855年,勃拉姆斯的好友约阿希姆透露“叙事曲Op.10的片段让他回忆起他与克拉拉的黄昏时刻”。而格里姆也肯定“克拉拉女士应是被题献的人。”[1]叙事曲Op.10一共由4首独立的钢琴作品组成,但每首作品在调性和主题材料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
二、《叙事曲》Op.10作品分析
叙事曲:指富有叙事性、戏剧性、抒情性的独唱或独奏曲。叙事曲的德语表示为Ballade,是跳舞的意思。詞根为bala,与芭蕾(Ballet),舞会(ball)等词语出自一个词根[2]。
19世纪中期,波兰作曲家肖邦首创了钢琴叙事曲的形式,钢琴叙事曲与叙事曲一样都具有叙事性,且内容多取材于文学作品与民间传说。钢琴叙事曲通常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内容深刻,多为单乐章作品。除肖邦作有四首叙事曲外,李斯特、格里格都有不同数量的钢琴叙事曲,勃拉姆斯也作有叙事曲,并以德国民间故事为题材。
Op.10,No.1
第一首作品为复三部,d小调。这首作品中勃拉姆斯用音乐语言来描述诗人黑尔达的诗集《各民族之声》中苏格兰叙事诗《爱德华》的意境。《爱德华》讲述的是儿子弑父的故事,勃拉姆斯也曾根据诗作写过表现母亲与儿子对话的二重唱。
呈示部是个再现二段曲式,与原诗一致,采用了母亲与儿子对话的形式,共26小节,在主调d小调上展开,A段第1—8段代表母亲的疑问,是由一个先并行后延伸的三句式乐段加上2小节的补充构成。第一句(1—2)从主调d小调开始,以第一小节为动机通过连续的展开与模进半终止在主和弦上。第二乐句(4—6)真并行进入,与第一乐句的第一小节完全相同,第五小节开始加入倚音改变和声走向,加入重属和弦,最终结束在一级。第三乐句(7—8)是第二句的延伸,延续了一级和弦的走向。B段是儿子的回答,在主调的属和弦上展开,保持了A段的节奏特征,是A段的展开,随后AB两段重复一遍进入展开部。需要注意的是,在b段即儿子回答的最后两小节标有sostenuto,表达了儿子此刻内心的矛盾,这两小节和声的进行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再现段先再现b'',其次a'',并在b''时,多次转调模进,而左手的低音三连音,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氛围,a''与a一致,音乐形象变化不强烈,但是伴奏音型使用了三连音,但左手音区的降低及力度的减弱,预示着结束,最终在d小调主和弦结束。而省略第一个音的三连音手法和跳音的演奏手法,表现了无奈及痛苦。整个呈示部温柔中带着严肃,并一直伴随着低音进行加强效果。
展开部(27—59)在数量上与呈示部相差无几,但是调性却由呈示部的同名大调展开并以一个全新的材料进入,在D大调的一级持续用右手三连音加长音的逆分型节奏和左手低音突出表现与呈示部的对比。虽然同样以p的力度开始,但是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