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22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来自印度尼西亚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及硕博研究生等80余人等依托线下线上平台共同参加了本届音乐周盛会。音乐周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共举办7场音乐会、4场高峰论坛以及4场专家讲座等系列活动,为音乐家建立新作品的创作、理论研究和音乐表演的良好交流发展平台,为听众奉献一届当代音乐和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盛宴。
一、依托线下线上平台,坚持三大固定板块
(一)音乐会
本届音乐周依托线下线上平台共推出7场音乐会,演出的作品总计80余首。其中线下音乐会包括在广西艺术中心举办的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交响合唱《丝路远航》和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专场音乐会;线上音乐会包括运用腾讯会议直播的《听筝品韵》上海音乐学院“和风韶华”筝乐团专场音乐会和武汉音乐学院“武汉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也还有线下线上联动的印度尼西亚万隆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印尼甘美兰音乐专场音乐会。本届音乐作品中,既有当代作曲家新创作的作品,如许舒亚首演的新作品为竹笛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冬雪IV》,吕军辉2022年首演的新作品交响组曲《岜崃》,赵曦2022年首演的作品为古筝与交响乐队而作《暖春》等。也包括当代作曲家较为经典的作品,如民族管弦乐作品中陆培的《森林之灵·雨·光影》,尹明五的《水墨画意》,唐建平的《春之歌》等。还有当代青年作曲家的新人新作品,如薛蕙心的为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初晴雨后》,石峰的民族管弦乐《盎然》等。在作品的音乐风格上有旋律清晰优美的浪漫主义的“传统”作品,更多的是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而创作的当代音乐作品。
开幕式音乐会在广西艺术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共同演绎的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中拉开帷幕,该作品采用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和东盟国家音乐文化元素为创作素材,运用了独弦琴等特色乐器来演奏音乐旋律片段。整部作品由四个乐章14首歌曲组成,通过交响乐+东盟国特色乐器+混声合唱+独唱、领唱、重唱、小组唱、穿插朗诵的形式,以《启航新时代》《潮涌北部湾》《相挽十一国》《共建新通道》等篇章的歌词内容,充分展现新时代壮乡儿女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宏大场景。
由蔡央执棒的闭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和刘捷执棒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共演奏了17部作品。其中,钟峻程为唢呐与交响乐队而作《第十二交响曲》采用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素材,以现代作曲技术与传统作曲技术相结合,用个性化的唢呐音乐语言与交响乐队音响融合,试图表达出壮族乐器啵咧所蕴含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画卷,唢呐演奏家刘雯雯的精彩演绎为此作锦上添花。金平的《短歌》运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法,以弦乐与管乐的迷幻音色,辅以竖琴的音阶色彩,既展示出現代音乐可听性的一面,同时也展现出作曲家以音乐为媒介传递温暖与真情的力量。吕军辉的《岜崃》立足于广西壮乡的山水人文特色,通过“溯”“圩”“愫”“舞”四个篇章,逐一揭开了作曲家的壮乡情感与文化记忆,体现了壮族人民高歌壮乡美、抒发壮乡情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尹明五的《水墨画意》以人们熟悉的中国戏曲音乐音调为素材,通过管弦乐色彩性的音响造型及其对比手段,用传统写意性思维描绘出中国水墨画所蕴藏的独特韵味之美。覃锋达的《大地回春》采用广西铜鼓音乐节奏律动与现代作曲技术结合的手法展示出交响乐队在描绘和气氛渲染上的优势,刻画春雨润物的勃勃生机景象,体现积极乐观、活泼愉悦之感,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石峰的《盎然》以岭南文化的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术的交响性创作思维,将民间音乐基因碎片重组于音符的细腻化写作中,曲调优美流畅,以浓郁热烈的音乐氛围,展现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生机盎然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