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产业链中的音乐文化因素及价值研究
作者 朱雨菲 姚霆
发表于 2023年6月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现代中国,文明基因的流传从未间断。多元文化视野下,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这种新文化频繁交流、媒体发展迅速的大前提下继续传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成为了我国文化市场产业链所需思考的内容。政策的扶持也为文化类节目产业提供创新性的思路,它们又要通过何种形式发挥有价值的文化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艺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探讨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文化因素及价值研究。

一、音乐文化市场

(一)文化自信与音乐文化产业

民族要想有自信,必须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历重重磨难而屹立不倒,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为整个民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識。然而具体精神的流传,建立在对历史认知把握的前提上。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主流,智能输入逐渐取代中国汉字的书写,流行音乐成为音乐文化的主流趋势,沉浸于新文化元素,忽略对历史变迁的回顾,种种文化缺失的现象无疑不在向国家、社会人民传达着一个危险的信号。

文化产业是以产业为主体,以文化为内核,具有经济属性,与文化相关的产业的总称,其以生产、经营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1]而音乐文化产业是产生于音乐传播链上,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并衍生出具有市场经济属性的音乐文化产品所形成的产业的总称。基于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各电视台、网络平台推出了涵盖于不同内容、种类的文化类节目。文化艺术性,娱乐性兼备的同时,推出了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汉字英雄》等从不同维度去重温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节目,再度弘扬、传承经典。[2]通过创新型设计以此加深人们对我国文化传统经典的认识,语言、诗词、历史,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传统文化热”。《经典咏流传》作为原创的文化类音乐节目自播出就获得了大众的追捧,其在市场中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因素也具有较强的探讨意义。

(二)文化传播与音乐主流的变化

文化传播的媒介和途径有很多种,而主要途径则有商业活动(贸易)、人口迁移、教育及娱乐性活动四种。首先,以商业活动展开的文化传播,例如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商业贸易不仅在于艺术品之类物件的彼此交换、买卖,更是为其他区域文化的交流——输出与传入提供可能性,以一种开放的眼界对待异域传来的文化,通过商业贸易活动进行文化传播。第二种途径是人口的迁移,人随着自然、地域的改变,以不同受众为主体,进行知识信息、观念、情感、信仰的传播。如果以一个群体为发源中心,那他们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圈也将数量更多,涉及面更宽广;第三种教育则主要是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空间概念”下的文化传播,我国义务教育的标准也是要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文化。学校中由教师与同学间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家庭中由家人进行对思考、观念理解的传递,社会进行文化传播的场景也就更多,也是几乎每人都会经历的一步。文化的传播本身就是一种作用的过程,思维、语言、行为习惯都可以被用作文化传播的对象,如果让传播的对象发生变化,从一种习惯变化为另一种习惯,由一种文化状态转变为另一种文化状态,那么文化传播便是成功的。

与当代人音乐观的结合,如今传统文化的尴尬境地是新旧文化与东西文化碰撞、传播所引发的直接结果。改革开放后,西方浪潮迅速席卷了中国,涌现大批音乐。人们原先思想的束缚与统一完全抵挡不住外来流行文化的陌生与新鲜,他们强烈追捧主要以美国为主的音乐文化,表达了对电子、摇滚、唱片等等美国文化产品的狂热喜爱。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