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朝鲜族歌曲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朴玉敏
发表于 2023年6月

巴雷特认为,“文化实践是斗争的基本场所”[1],性别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生产是女性主义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众多文化作品中,母亲、母爱始终被尊崇至很高的地位。女性通常被定义为仁爱、温柔、乐于奉献的和善良的形象,女人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真善美的象征,是爱的力量的体现。女性一直是艺术作品中富于特色的存在。

一、国内外女性主义在音乐领域的研究

近40年来,国内外有关女性主义在音乐领域中的研究颇为丰富。学者们纷纷从自己的专业角度,阐释性别因素对音乐文化的影响。在音乐领域,最具代表性和最早的学者当属美国的苏珊·麦克拉瑞(Susan McClary)。曾于1991年出版了文集《阴性终止:音乐、社会性别和性》(“Feminine Ending :Music、Gender and sexuality”)。她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音乐史中极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如贝多芬、比才等作曲家的作品。她的独特观点掀起了争议,也成为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领军人物。

20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克莱门特(Catherine Cl e mment)的著作《歌剧,或女性的毁灭》(“Opera,or the Undoing of  Women”,1988)开启了以性别视角研究歌剧作品的序幕。她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结论,认为19世纪和20世纪的浪漫主义歌剧作品是加强男性权利以及维持女性现状的工具,女性多以弱者形象出现,通常在结尾惨遭杀害。

国内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对音乐现象及作品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郑苏于1997年发表的文章《女英雄和多变的爱人:中国近代歌曲中似是而非的女性身份》;《重新认识“阴”和“阳”——中国音乐中性别/性政治的转换》等。她最早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对中国近代歌曲进行了研究。另外,宋芳芳《美国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学术历程》、陆正兰的《歌曲与性别: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等文章都在女性主义音乐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中国女性地位的转变与社会文化变迁对中国朝鲜族女性的影响是巨大的。朝鲜族女性实现了受教育权平等,普遍接受正规教育,自身素质逐渐提高,女性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并能广泛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早期朝鲜族歌曲中的女性形象,多以男性的视角和规定的声音进行叙述。而本文涉猎的歌曲内容中的共同特点是女性形象成為自信、自主的主体。

二、音乐表达中女性地位的变迁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观念,对整个朝鲜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过去的朝鲜族女性受儒教文化的影响,在家庭中唯夫命是从,一方面保证了封建家庭的存在,也使得男性在社会中处于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则使女性在社会上的创造性受到压制,女性真的成为了“第二性”。[2]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历史从来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密不可分的。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女性不断地与社会环境、文化思潮带给她们的束缚和钳制进行着不懈的反抗,由此女性创造了许多光辉的成就。中国朝鲜族传统文化,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有着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伦理道德观念。朝鲜族的女性,留给人们的印象便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温柔贤惠、外柔内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各民族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人们实现了独立、自由、平等的生活。

歌曲《闺女之歌》是一首表现爱情生活的女高音独唱歌曲。由崔静渊作词,郑镇玉作曲,于1953年创作完成。这首作品于创作当年的8月在沈阳举办的“东北三省文艺汇演”中首次呈现,并于1956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音乐周”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