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作为经典的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在近现代流变发展的过程中,以多样化的再现方式,在剧场、影视、网络等不同场域空间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其中,课植园版昆曲《牡丹亭》在江南园林和昆曲的共同叙事中,记录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探索之旅,呈现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符号的当代表达,映照了当代中国人内在审美的文化心理。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系列中的戏剧代表作品,一直是昆剧舞台呈现和文人昆曲清唱中常演常唱的戏目之一。清末民国,昆曲虽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其剧坛霸主的地位被京剧所取代并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但昆曲《牡丹亭》中的“学堂”“劝农”“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等折子戏一直在全福班、仙霓社等职业昆班的场上演绎中得以薪火相传。《锡报》《申报》等近代报刊中也留下了不少剧评家、昆曲爱好者、知识份子等群体有关昆曲文化的普及以及传承复兴的深入探讨[1]。随着电影技术的传入与发展,昆曲《牡丹亭》以影像的方式留下了戏曲大师们个性化诠释的独特方式,其中比较经典的有196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梅兰芳、俞振飞两位京昆界大师合作的《游园惊梦》;1986年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张继青、王亨恺主演的昆剧《牡丹亭》等作品。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以全本形式舞台呈现的青春版《牡丹亭》进入大众的视野,从苏州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写、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到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国外高校的巡演,不自觉地在年轻学子群体中进行了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唤醒”。此次巡演引起了业内诸多的关注,也成为昆曲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的重要契机。随后,各大昆剧团争相演绎《牡丹亭》,出现了剧场版、厅堂版、园林版等不同的版本,再现了历史中不同场域的昆曲演绎,给当代广大昆曲爱好者带来了多样化的观剧体验和审美享受。其中,实景园林版因其独特的观剧模式、带给当代观众浸入式的观剧体验而备受关注。本文是以笔者在朱家角课植园实地观赏《牡丹亭》的艺术体验引发,结合相关MV作品《偶然间》、2011年上海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戏剧大舞台”专栏的访谈《寻梦· 张军专访》,以及2012年电影纪录片《寻梦·牡丹亭》等素材内容,来探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的当代叙事和文化意蕴。
一、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探索之旅
自2009年实景音乐演出《印象刘三姐》横空出世以来,实景音乐剧、实景昆曲等体裁的作品相继问世,前者以《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开先河,后者则以2010年课植园版昆曲《牡丹亭》为代表。在这两部作品中,音乐家谭盾均为主创团队的艺术总监,引领了整部作品的艺术定位与文化品格。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借用“音乐剧”这种舶来音乐体裁,对中国民间文学题材进行当代演绎,传达悠久的湖湘文化精神;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则借用园林和昆曲等传统艺术承载手段,折射江南文化意蕴,传达当代人的内在审美诉求。
作为中国首部实景园林昆曲作品,课植园版《牡丹亭》亦是昆曲艺术家张军在其职业生涯中,从演员身份向创作者身份转型的首部作品。在该作品首演之前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张军经历了演出场域由剧场转向园林的空间变化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体验,并由此获得了不一样的表演经验,进而“重新打造了表演的创作观念”。体现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艺术语言,拓展艺术边界,进而塑造艺术形象、表达艺术梦想的探索之旅。该版《牡丹亭》于2010年6月5日在课植园首演,后又于同年10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亮相。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此后成为每年春秋两季在课植园内常演的剧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