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生命与爱恋的当代昆曲叙事
作者 王沥沥
发表于 2023年6月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昆曲还能让今天的观众感动吗?它还能继续带给我们惊喜吗?昆曲的创新还有可能吗?然而这一切的困惑与疑虑,在看完张军领衔主演的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之后,瞬间烟消云散。三个小时的演出,被那曲折的故事牵引着,被动人的旋律缠绕着,被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折服着,这样一部昆曲新剧竟会让人心驰神往,沉醉其中且回味悠长。600岁的昆曲就这样在剧场中美丽绽放着,仿佛一个俊雅的青春少年,扑面而来,动人心魄!2023年4月,“昆曲王子”张军再度携《春江花月夜》献演第十三届东方名家名剧月,呈现一场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故事。

一、背景——关于时间、生命与爱恋的动人故事

《春江花月夜》以唐代大诗人张若虚为故事主角,借题发挥,讲述了一个梦幻、穿越又极富有哲理的爱情故事,张若虚的一腔感慨最终幻化成了那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看完这部剧,不得不钦佩“八○后”的才女编剧罗周,成功地把观众的思绪由历史的真实转向了情感的真实,一切都是那么合情合理,正所谓一往情深,凡是一流的艺术作品皆是运用想象、比喻、夸张、隐喻等手法探讨这个世界永恒的命题。《春江花月夜》要探讨的是一个有关于时间、生命与爱恋的故事。爱情无疑是这世间最动人心魄的情感,唯有爱情永远年轻。张若虚的创作具有的感天动地的力量以及永恒的青春浪漫。但时间却无情流逝,并改变着生命的外形,五十年后的辛夷两鬓斑白,步态迟缓。当怀揣着一汪深情、苦苦从冥府穿越而来的张若虚在明月桥头遇见她的时候,物是人非,时空流转,唯有那一轮江月仍似当年,怎不让人唏嘘感叹!在浩渺的时空中,一切都在流逝,再美好的花朵也会飘零,再怦然心动的爱恋也终将淡去。落寞也好,惆怅也罢,世间的一切本无实相,皆是流云飞霞、虚幻飘渺。就像张若虚在诗歌中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罗周通过《春江花月夜》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高级的故事,故事的出发点是爱情,但最终探讨的问题超越了爱情,上升到了时间与生命的高度,走向了一个更大的主题,除了浪漫,还让人体验到了个体生命在时空错愕中的苍然、孤寂与惆怅,近乎于一种宗教般的思考,这思考通向无解的答案,而这种无解式的开放性戏剧结构恰恰体现了非常高级的艺术精神,让每一个观众都能产生不同的遐想与理解。

二、新剧古法,妙用新声

昆曲自誕生之日起,就接受了中国最高层的精英文人的濡养,因此无论在表演、音乐还是美学格局上都达到了充分的理论自觉,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歌剧。在600年的芳华岁月中,昆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达程式。昆曲所保留下来的上千个曲牌集萃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曲牌连结的套路是长期艺术实践的美学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与审美追寻。所以,对于昆曲的改革与创新,首先需要做到吃透传统,最终达到移步不换形。

《春江花月夜》无疑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部剧下来皆采用传统曲牌套路,文辞古雅,格律清晰,旋律曼妙悠扬,依然是那丝丝入扣、余音绕梁的“水磨调”,由此让昆曲高雅的古典气韵展露无遗。虽然是一部当代新剧,却古韵醇厚,不失昆曲应有的格调与灵魂。我一边观剧,一边瞬间领悟了在演出前一天的分享会访谈当中,问到张军是否觉得昆曲套路太深的时候,他坚持认为应该保持这种经典程式的观点,他说这些曲牌是昆曲的灵魂,切不可丢弃,丢了就不是昆曲了。看完这部剧之后再品读,我深以为然,作为局内人的昆曲艺术家的确比大多数局外人更能体察这个剧种的魂魄所在,那是在千百次艺术实践中凝结的体悟。通过曲牌来表达和推动《春江花月夜》的剧情。比如第四场,豪放激情、节奏鲜明,使用南北曲相结合的的办法,追求文辞格律规范,保证唱腔的稳定(谱例1)。第八场南曲中【醉扶楼】【小桃红】,都是前后曲牌衔接重要的同结构曲牌,在音乐的内部有自身的程式,在演唱时注意声腔的咬字(谱例2),“推”字为阴平声。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