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楚辞》等先秦文学,我们会看到不少的有关神仙的描述,例如屈原笔下就有太阳的车夫“羲和”、极西的神树“若木”、月神“望舒”、风神“飞廉”、洛水女神“宓妃”……
神仙传说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一出自荆楚文化,另一出自燕齐文化。神仙的特点,其一形如常人而能长生不死,其二逍遥自在又神通广大。燕齐地临大海,天地的明灭变幻,海岛的迷茫隐约,不死神药的狂热迷恋……这些都引发了楚人丰富的联想遐思。
古时称江北为“阳”,江南为“阴”,因小岛位于迳港南,故名江阴。江阴在民间有“瀛洲”之称,它与东边的小麦屿、沙埔镇的目屿岛堪称福清的“三神山”。江阴的方仙传说历来有之,方仙道的传入最早可以追溯至秦代。《玉屿志》亦载有江阴福宅人氏的“铁脚仙”,在五峰山之兰坂峰和天马峰一带有其仙迹,上瀛洲一带(今上营兜)有一块“兰坂石”依稀可辨这位“铁脚仙”的仙脚以及餐具之样式轮廓。
十月初,我再次回乡。经过一个多月颠簸,终于回到江阴老家。恰逢《福清乡土丛书》开始编撰,翻阅各种民俗文化书籍,发现有些叙述尚不能互相印证。丛书倘有错漏,致使一些史实与民俗湮没无闻,岂不可惜?一行七人的丛书编撰队伍在江阴新港会面,简单叙了寒温后便开拔。我们笑谈既然到了“瀛洲”,不如到“蓬莱”“方丈”走走,当一回齐威王,或许能够偶遇仙翁,求得长生不死之神药呢!
到达小麦屿渡口,要经过繁华的街道,只见人烟辏集,作买作卖,接连不断。穿过别墅林立的村落以及车辆频繁进出的厂区,我突然有点担心,在现代化的進程里,“蓬莱”或许只在《楚辞》里存在过。当飞沙走石从一处处随风摇摆的芦苇丛中弥漫开来,好奇心这才驱走了倦意,下午一点左右,车辆颠簸着来到一个水天相接的岸边,“小麦渡3号”钢质渡船在码头等候多时了。
渡船的村民几乎都来自小麦屿,他们衣着新鲜,笑容可掬,兴奋地诉说着一天的斩获。船舱里四处堆放着采购的生活用品——这艘3号渡船,同时担负着小麦屿这个面积0.8平方公里、人口262户936人的家口之计。从江阴到小麦屿,只有7公里,转眼工夫,一粒麦形的岛屿很快地进入视野。顿时想起背阴国,据说南北朝时期,孤悬海上的背阴国盛产清肠稻,这种稻谷宽五寸,长一尺。煮出饭来,吃过后满口清香,精神陡长,甚至终年不饥……这座状若麦形的岛屿也有大如斗的麦子吗?小麦屿顿时陡增了许多神秘。
我们从小麦屿的北面登岛,石头砌成的渡口一直延伸到村口的“重新社”,一株百余年的老榕树下,沉睡着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烈士——吴亚林。村口的右侧是一个状似猫头的小山头,村民称作“猫头山”。“猫头山”脚树立着一座石碑,上书“福清革命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