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浅语”
发表于 2023年6月

子敏,本名林良,1924年生于厦门,2019年病逝于台湾,是闽台区域最富盛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是中国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被儿童文学界尊称为“大家长”“常青树”等,获奖无数。他的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广泛,涉及儿童诗、儿童散文、绘本等,都有着较高的成就。子敏对于儿童文学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倡“浅语的艺术”,影响极大。

子敏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小太阳》,书中的散文是从子敏过往发表在《联合报》等报刊作品中选择出来合为一集的。《小太阳》是一本大男人写小家庭的散文集,展现了子敏一家人十五年来的日常家庭生活,生动描绘了“我”、妻子、樱樱、琪琪、玮玮、斯诺这几个家庭成员。这本书有着独特的魅力,自1972年出版至今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小太阳》之所以成功,主要因为它以儿童为本位,语言生动浅显,具有生活气息,充满了温馨的生活之爱,温暖了读者的心。

一、儿童本位

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念之发端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人的发现”,随着“人的发现”,儿童也被“发现”了。儿童本位论就是在“发现儿童”之后提出的,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本位论在五四时期由郭沫若最先提出,在出现后得到了周作人、郑振铎等众多文学大家的支持。儿童本位论影响极大,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儿童文学理论之中,成为许多儿童文学理论的基础。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或“成人的预备”,儿童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成人需尊重儿童的特点。它是以儿童为出发点的理论,肯定儿童的精神和社会地位,呈现出对儿童生命的崇扬和精神品性的体认。[1]儿童本位被认为是儿童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特征,周作人在《儿童的书》中曾直言:“总之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2]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做到儿童本位,才能再提其他。在《小太阳》之中,子敏作为一个父亲,从儿童心理世界的角度对她们的行为进行解读,给予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做到了“以儿童为本位”。

首先,子敏在写作时充分做到了把话语权转交给儿童,让儿童发声。让儿童发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是对儿童社会地位的肯定,是“儿童本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中,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描写或话语生硬地代替儿童的话语。他充分地把孩子的“声音”呈现在读者面前,而“爸爸”的声音则隐藏在幕后。在儿童“发声”的时候,他认真地聆听,还鼓励他们。[3]例如,在《丢》中,三女儿玮玮想请“爸爸”帮她找东西,却不太能清楚描述那样的物体。要描述这件事,若按旁人的写法,可能只会有一句“她对失物的描述,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而子敏却在说明这个事实后将孩子的话保留了下来:“‘爸爸,你看见那个东西没有?’‘什么东西?’‘红红的。’‘什么红红的?’‘黄黄的。’‘什么黄黄的?’‘白白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个东西!’”[4] 130这样做完整地还原了儿童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用成人的看法遮蔽儿童,做到了尊重儿童的话语权,把话语权转交给儿童,让儿童发声,倾听儿童。

其次,子敏设身处地地站在儿童的角度上,承认她们的独特想法,尊重她们的精神世界,理解儿童的做法。例如在《寂寞的球》中,描写玮玮一直在打扰他人做事,让其他人感到烦躁。然后,子敏就从玮玮的角度出发,认为“她也需要别人的关心。如果人人都认为不跟她接触就是一种最值得维持的关系,她怎么能忍受!当然,她只有攻击”。[4] 165对于玮玮的打扰,子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认为孩子需要陪伴与关心,但在无人理会她时,孩子只能用这种近似于“攻击”的办法来寻求关注,而不是认为孩子调皮需要教训。这位父亲做到了理解、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没有用大人的眼光来规训孩子,以儿童为本。

子敏原本地复现了儿童的话语,将话语权转交给了儿童,尊重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这表现了子敏并没有把儿童当成“小大人”或者是“还没长大的大人”,做到了对儿童自身价值的肯定,认识到了儿童就是儿童自己。这样,他的写作就能“发现儿童”,就能做到“以儿童为本位”。

二、不“浅”的“浅语”

“浅语”是子敏的儿童文学理论主张之一,在他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浅语的艺术》中,他是这样定义“浅语”的:“儿童所使用的,是普通话里跟儿童生活有关的部分,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也就是普通话里比较浅易的部分。换一句话说儿童所使用的是‘浅语’。这‘浅语’,也就是儿童文学作家展露才华的领域。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家,都要具备运用‘浅语’来写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也就是说,他必须懂得把他所知道的种种文学技巧用在‘浅语的写作’上。”[5] 20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子敏也一直践行着自己关于“浅语”的主张。但是他的“浅语”只是在语言的形式、题材方面是用的浅显易于理解的部分,在表现现实生活与人生思考的内容方面却并不浅显。

(一)生活化写作

《小太阳》主要描写的就是林家日常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是生活化的写作,这本书生活化写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小太阳》所描写的题材是真实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是读者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子敏曾说他“痴心地想在‘流水账’里寻求一点意味;入迷地拆散流水账,组合成新秩序”。[6]11所以,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家庭的流水账,文中所描写的事情是在以往被其他人所不屑的琐碎流水账。比如其中的《洗澡》《“大”》这类文章,它讲的是不同家庭成员的不同的洗澡、上厕所的模式。用传统的“高雅文学”观念来看,这都是非常“上不得台面”的东西,但作者仍旧郑重其事地将它写出来成为一篇文章。所以说,《小太阳》的选材异常生活化。

第二,本书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文中十几万字全文都没有生僻字,大量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的口头语代替较为艰深的词汇。文中,用“大”代替如厕,用“干地”代替干燥的地板,用“铁球车”代替水泥車。这些词语都简单易懂,即使是识字不多的儿童读者们也能一下子明白作者的意思。子敏之所以要用这样浅显的文字进行书写,是由作品的接受主体所决定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主体是儿童,一般来说,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较成人低,文学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尤其年龄较小的儿童的阅读,还需要依赖成人讲述的帮助。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口头文学的许多叙述特点。因此当作家为儿童创作之时,他们会更理性地使用通俗直观的富有动作性、对话性和表情性的‘儿童文学口语’去进行艺术的表现”。

本文刊登于《台港文学选刊》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