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国古代政治的晴雨表
在中国庞大的历史地名家族中,政区地名是大宗,而有些政区地名则昭示着历代的兴衰。封建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统治长治久安、政权兴旺发达,所以历史上会产生像东安、西宁、平顺、长治等愿望地名。当帝王的意志或朝廷意图以“国号”与地名紧紧相连的形式表现出来时,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寄寓地名。這种寄寓地名是帝王心境或者是统治集团愿望的折射。
历史上第一个表示王朝昌盛的县名,便是东汉章帝年间改置的汉昌县。此后便有另一个汉昌县在东汉永元年诞生了。顺帝阳嘉二年改青衣县为汉嘉县,永和元年析置汉宁县。灵帝中平年间又析置了汉平县。献帝兴平二年析置了第二个汉宁县,建安八年析置汉兴县。上述七县加上东汉末年所置的汉安县、汉寿县、第三个汉昌县和汉昌郡,东汉表示王朝昌盛安宁的郡、县名称共有11个。实际上,东汉社会并不稳定,远不如西汉那样长治久安,这11个政区名称流露出来的只是统治者的美好愿望而已。
而后,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鉴于汉以“许”失天下,魏将“许”改为许昌,并改东汉第一个汉昌县为魏昌县,又新置了魏兴郡。刘氏蜀汉自号为“汉”,以兴复汉室自居,置汉复县以昭示天下,在地不及东汉汉平县、汉寿县的情况下,设置了第二个汉平县和第二个汉寿县,又新置了汉嘉郡、汉丰县和汉德县。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