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李娟把哈萨克族人的游牧生活带进了大众视野,纪实文学《羊道》三部曲中,她随牧民一家转场来到冬库尔,开启短暂的夏牧场生活。
冬库尔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富蕴县。以阿尔泰山为腹心脊梁,欧亚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故乡。也因这片土地芳草萋萋,牧民们总结了无数次经验,最终把阿尔泰山地区,选择为整年转场中最为关键的,给牛羊骆驼育肥的场所,即夏牧场。
古游牧民族的“日记”阿尔泰逢山必有岩画
欧亚草原是世界第一大草原,草原植被从欧洲多瑙河的下游起,经罗马尼亚、俄罗斯和蒙古,东至中国的大兴安岭。阿尔泰山在其中起着沟通东西、南北的作用,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游牧族群——斯基泰人。
一代又一代游牧民族途经阿尔泰山,他们在此地角逐,生产生活,放牧转场。从头戴锥形尖顶帽的匈奴人,到身着貂皮鼠皮狐皮大衣的突厥人,再到如今看上去与现代人无异,用上了智能通讯设备的游牧民,不变的仿佛只有遥远的马蹄声,以及羊群马群踏过土地时的飞扬尘土。
古代游牧民在转场途中留下了大量岩画、鹿石、墓地石人、石墓堆、石围墓、石棺墓等遗迹,证明着他们的到来。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岩画中,直观地看到了草原的次次易主,以及游牧民们纯粹的精神与生活。
在吉木乃县、哈巴河县、青河县一带,“逢山必有岩画”。图案多表现狩猎、放牧、舞蹈等,内容与牧民的生产方式、生活劳动紧密相连,也有一定数量的岩画展现的是宗教活动,保留着古代突厥和古蒙古文字。
较为常见的是描绘游牧民族转场、放牧的岩画,画面中可见众多的山羊、鹿、骆驼等,有时队伍还会跟着一两只“牧羊犬”,放牧者甩着长鞭,指挥队伍前进。这样的画面,虽然时隔成千上万年,但与李娟书中的描述并无太大差异。
在富蕴县唐巴勒塔斯洞窟,壁上的岩画为远古的氏族所有,时代上限可追溯到石器时代。有专家指出,距今1万年前左右,当时为母系社会,洞壁上赭红色,夹杂着些许白色和黑色的圈圈图案,记录的正是女性生殖崇拜,有庄严肃穆之感。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里描绘的不是生殖器,而是带有某种原始宗教意味的咒语。种种说法,都给岩画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学家在天山中部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处,发现了另一组岩画。画面庞大,有120多平方米,画中描绘的男性生殖器形象显而易见,旁边有一群小人围绕着它,像在进行某种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