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裁员潮,就像是一场大型的“蝴蝶效应”实验。2022年10月末,完成440亿美元Twitter收购计划的马斯克曾表示,即使只剩一半的员工,公司仍能维持运转。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华尔街希望听到更多此类“降本增效”的故事。
2022年11月,在Meta宣布裁撤约13%、超1.1万名员工,成为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后,无论是亚马逊、Google等技术大厂,还是Stripe等曾获高估值的初创公司,无一幸免。
据美国追踪裁员数据的网站Layoffs.fyi不完全统计,如果把2022年年初部分公司的零星裁员算在内,2022年共有1219家技术公司有过裁员,波及16.46万人。而截至今年5月17日,被裁员工数增加到了35.73万。其中,零售部门在2022年受到的冲击最大,消费部门次之,出行部门所受震荡最小。
不过好消息是,裁员即将进入尾声。从数据来看,经历了2023年1月的裁员高峰后,裁员人数呈指数级回落。来自亚马逊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杂志,7月公司将有第三次大裁员,规模预计在1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那些至今尚未盈利的部门。如果经济没有变得更糟糕,那么这将是亚马逊在2023年的最后一次裁员。
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技术公司裁员情况

裁员就像“幻肢痛”,很多亲历过硅谷裁员潮的华人都有这种感觉:被裁员的痛苦毫无减弱地延续到了下一份工作中。虽然风波将息,北美就业市场已经水涨船高,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比过去艰难许多;与此同时,解决“身份问题”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了—持有H-1B签证的他们已经在失业时用掉了部分宽限期,下一次被裁可能意味着必须离开美 国。
裁员带来的影响不可逆,不过对于多数华人而言,日子虽不如以前轻松,但还没到离开的时候。本期我们采访了5位亲历裁员潮的华人,一同回顾在这个灰色的冬春季,硅谷发生了什么,又有什么被彻底改变。
一边裁一边招,北美就业市场水涨船高
过去两年里,技术公司疯狂扩招。从2019年到2022年,Meta的员工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有知情人士透露,大约一半的员工从未经历过公司的典型绩效评估周期。亚马逊更为夸张,2022年年末,该公司的员工人数达154.1万,约为3年前的3倍。
2020年以来技术公司裁员行业分布

2021年3月,亚马逊曾宣布招聘7.5万人,半年后又宣布招聘10万人,2022年4月再次宣布招聘7.5万人,其招聘网站一度有超过5.7万个空缺职位,大部分岗位需求集中在软件开发上。软件工程师唐毅就是在2022年8月获得亚马逊的offer,据他观察,当时一同参与暑期实习的实习生,大约有70%的人都拿到了offer。
与疯狂扩招相对应的,是公司高昂的费用支出。2022年年末,亚马逊的营运费用为21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35%。与此同时,公司的净利润却下滑了108.16%,在美国经济形势不乐观、业务不确定性加强的背景下,公司只能通过裁员降低成本。
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亚马逊已经裁掉了2.7万人,从配送中心工人、技术人员到企业高管,涉及设备、零售、广告、Twitch直播、电子游戏等团队,就连公司增长最快、利润率最高的云计算AWS和广告业务也没能躲过。
有分析师曾表示,今年1月和3月亚马逊的裁员总数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左右,假设裁撤一名员工每年可以节省约25万美元成本,那么减少2.7万名员工意味着每年将节省约60亿至70亿美元成本。考虑到亚马逊2022年的营业收入约320亿美元,通过裁员节约的年化成本相当于2022年营收的19%至22%。
但是,即使在2022年裁了那么多人,大多数技术公司的员工数量仍然庞大。2022年亚马逊的员工总数相较于前一年下降了4.17%,但仍远高于2020年;另一技术大厂Meta,尽管2022年11月曾裁员1.1万人,其员工人数还是同比增長了5%。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业务需要“断臂”,一些业务则需要“供血”。唐毅告诉《第一财经》杂志,一边裁员,一边招人的情况在亚马逊很常见。拿到offer 4个月后,唐毅也“不幸”接到了延迟入职至2023年7月的通知,当时和他同期延迟入职的还有很多人。但同时,唐毅也观察到,“从2023年1月至今,每周都有新人不断入职,不论是通过社招还是校 招。”
5位受访对象中,没有谁能说出所在公司的裁员逻辑,“混乱”是他们对此的共同评价。有的公司会评估业务的发展前景,非核心业务或是难以获得较高回报的业务有可能被全组砍掉;有的公司则将裁员比例平均分配到每个小组头上,工作年限比较短或是表现比较差的员工会被裁员。
“因为裁员名单不是直属manager定的,可能是老板的老板或者更高级别的人定下来的,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裁谁,裁了这个员工会不会对整个业务产生影响。”此前,唐毅已经和小组领导确定了入职后的工作安排,延迟入职打乱了全组的计划。
2022年至今,Meta、Google、亚马逊裁员情况

对于突然被裁,杨一澜表达了同样的错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