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i YiMagazine
L 卢晖临
01
Yi什么是你早年深信不疑,如今深表怀疑的?
L我在念大学的时候,对于农村的集体制度基本上是持比较负面的看法。我当时接受的教育会强调它的低效率性、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这一类,一直到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对于集体制度的这个评价其实是很主流的一个看法。等到我写完博士论文之后,尤其是到2000年之后,随着更多地去研究农民工等相关主题,再接触到“三农”问题,我对农村的集体制度又有一些新的看法,除了看到它的问题,也会看到它很多没有实现的潜力。比如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这方面,在当时那个历史年代,它没有实现的潜力和这个制度的可能性。
02
Yi关于这个观点的变化,你身边有同样想法或者看法的人多吗?
L其他人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路径那不好说,但现在对集体制度有相似评价和观点的应该还是不少。如果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经济学可能仍然是持负面的看法。它可能从产权的角度、从理性人这一系列的假设出发,仍会认为集体制度不是最有效率的,社会学的情况就复杂一点,它会更多去试着理解这种制度与中国既有的文化和当时的历史阶段的关系。
03
Yi提到县城,一部分人的关注点是“要不要为了编制回小县城”,一部分人是挤不进大城市也回不了家乡,“要不要折中一下,回县城发展”。前者是从大城市回撤,后者以县域青年为主,县城能承载这二类人的生活诉求吗?
L人们都不是在真空下作选择,多数会根据自身的条件、现有的基础,作一个权衡。不管是在大城市中打拼,为了编制又回小县城里面去的人,还是说出来打工经商,不愿意回村子选择到县城,我觉得问题可能不是县城能不能承载,而是县城该怎么发展?后面那一类人,他们本来就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不愿意回到老家,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也就是我们讲的农民工城镇化的一种模式。他回到家乡但又不是回到村庄,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有了新的生活标准,一些生活的需求他必须待在县城才能得到满足,那么这种方式在各地不一样,中西部地区、东部都不太一样。可能问题最严重的是当地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比如我们讲中西部地区,它产业基础是比较弱的,非农就业机会少,这种情况之下,他们选择在县城里去安家落户,在那里成立家庭养育后代,就会面临虽然把家安在这里,可是就业没有着落,他得继续出去打工。农民作这个选择背后有他自己的道理,他在外地工作,可是在工地又不太容易留下来,那边没有他的亲缘网络。县城碰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作为国家层面来说,要考虑这个问题,比如中西部地区应该严格执行房住不炒。从农民工自身来说,他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家庭分离的生活,可能仍然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前提是商品房的房价别太高,那在外打工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还能回到县城里面,哪怕找一个收入没那么高的工作,至少这任务不是那么不可完成。当然从长远来讲,中西部的县城如果有一定的产业的发展,有非农产业的发展,那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至于为了编制回去,从生计和发展的角度来讲,问题可能没有那么大,主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在县城,比如县城的公共服务、县城的消费水准、县城的风格,从城市规划到商业设施的选择,能不能让从大城市回去的年轻人,不仅是回来,而且最后能够待得很好,这里面有很多可为之处。
04
Yi 目前唱衰的论调也是比较常见的,很多人觉得如果你没有关系网、没有资源,贸然回去面临的难度一点都不会比在大城市小。包括说未来县城空心化、凋敝,不会有人涌入,这种论调也很多,你基本同意吗?
L 每一个县的情况都不一样,很多县的人口会萎缩,这个是正常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