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五佳”的评选,我从第一届开始参加,几乎没有间断过,经过这十多年的累积,它已经成为当代文学领域里不是评奖、胜似评奖的平台。这一次评选,入围作品就有四十八部之多,囊括了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应该讲,视野非常宽阔,大致上反映了2022年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走势和主要成果。
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总的阅读感受,扼要点评一些作品。
第一,2022年的长篇小说,内蕴厚重的作品比往年明显多了,从中可以看出作家们艺术创作中的宏大思考,以及对国家民族、对历史进程的总体把握。一些作家新的代表作,具有标志性意义。
王跃文的《家山》是乡土题材,写家族历史,但在两个方面都有突破和超越,从而具有一种史诗性品格。这部作品以湘西的乡土社会为广袤舞台,以陈姓家族九个家庭、三代人为群体主角,描写了他们数十年间的生计打拼与人生悲欢,书写了中国农人的乡土伦理与家国情怀,折射出民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与时代的替嬗演变。作品以生动而丰盈的细节,写出了中国乡村日常生活的运作情形,写出了儒家文化以及乡贤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写出了中国农村和农民在历史大系统“公转”中的“自转”。比较有意思的是,作品涉及民国时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变,但没有正面书写,而是作为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主要描写农民在自求一方安宁中的难以如愿,在企求人泰年丰中的不断失望。他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办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
受到国民党各级军政部门的欺压,从而迫使他们在事实的教育中增进对于共产党的认识和靠近。这样一个主题的揭示,是这个作品很大的特点,它没有直接写,但是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出来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家觉得这个作品很有一些《白鹿原》的味道,是南方版的《白鹿原》。
还有一部作品是王旭烽《望江南》。王旭烽之前以“茶人三部曲”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三部曲只写到民国时期,没有再往下写。通过《望江南》,她弥补了这个遗憾。这部作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江南茶叶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运。作品的内容涉及了面对频仍的战乱时势,茶人对民族茶业的保护,以及建國后对茶业的开发,他们对于茶的经营始终跟国家社会密切相连,而且作品写出了茶性、茶乡,也写出了人情、人性,这个作品由茶人、茶业的角度,讲述了个人史、家族史、民族史中的百年中国。
邵丽的《金枝》经由周启明的个人婚史,写出了婚变给置身其中的人们带来的深远影响。作品的主要人物,是周启明的两任妻子及其两脉后人。作者忠实记录了家族发展的轨迹,记录了时代带给人的创伤,充分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家族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这一点来看,作品在家族历史写作中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二,有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别致的故事营构和叙述技巧,意韵别致而独特。这一方面的作品也不少,反映了作家力图推陈出新的创作追求。
葛亮的《燕食记》主写饮食菜肴中的粤菜,读来有滋有味。以美食为题材写长篇小说,本身是有难度的。之前我们只看过陆文夫的《美食家》,写的主要是品食者,或者说是“吃货”。《燕食记》写的是粤菜厨师,通过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恩恩怨怨,把粤菜怎么样从饮食变成了文化,以及饮食文化怎么样寄寓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都充分地揭示了出来。看似写饮食,其实写的是文化,以及渗透在菜肴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还有石一枫的《漂洋过海来送你》。我喜欢石一枫刚出道时那种从外到内的幽默、戏谑、反讽的味道,在他后来的写作中,其他方面得到突出之后,这一方面有所弱化,但《漂洋过海来送你》又让人看出他之前的特点。作品从故事框架上看,是写因火葬场司炉工的忙中出错,三户人家“抱错骨灰盒”的故事;从叙事角度来看,则主要表现满族那姓人家祖孙三代特有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尤其是那家爷爷与孙子那豆之间的生活趣事与文化传承,那豆在爷爷去世之后对骨灰的追寻与情感追思。作者充分利用北京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生发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个性化的人物,并在作品中复现了他早期作品所特有的一些文化韵调和艺术腔调,读来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咀嚼不尽,由此也令我们对石一枫今后的创作充满期待。
最后想说一下我在阅读中感到的不足。四十八部入围作品里的部分乡村题材小说,写到过去的乡村或传统生活时,细腻而生动,写到农村的新变化、新形态、新人物的时候,则常常显得比较概念化,没有具体细节支撑,令人看来不够实切。从这些作品存在的共同问题来看,我们的作家对于当下农村生活的新变化和涌现出来的新人物,并不是很了解,没有把握也没有能力去写好他们。一些作家对当下农村的书写,还是过去对农村了解基础上的想象。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除了抓创作之外,还要大力抓好创作之前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储备。需要考虑的是,今天的作家如何与现实生活保持应有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关系。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一些,我们的创作当会有更好的发展,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吴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22年度我们集中读到了一批影响深广的作品,我谈三点体会:
第一是文学界“出圈”的现象。有些作品在主流视野与社会大众的接受上,都受到强烈的关注,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圈,有些长篇小说的评论文章网络点击率超过十万,这在我们的经验里面没有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