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通常是隐秘的。对一些人来说,它不亚于一块长期压抑在心头的大石,里面既有关于死亡的思虑,也有对身边人割舍不掉的情感羁绊。只有当它真正有了法律效应,这块巨石才算是落了地。
那么,当越来越多未婚、不婚女性走进遗嘱库,她们交付的秘密又是什么?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中华遗嘱库都会迎来高峰:除了步履蹒跚的老人,不少年轻人也会悄悄摸过来。
不同的是,在过去的一整年里,越来越多未婚、不婚人士悄悄来订立遗嘱,根据《2022年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1369名未婚、不婚者前来完成登记,其中女性占比高达70.85%。
这个数据总量在六年间增长12倍,#未婚不婚者立遗嘱人数攀升#的话题也随即攀上热搜。
可见,随着单身社会持续扩大,越来越多未婚和不婚者不忌讳立下遗嘱。特别是女性,在预知种种风险后,她们把对未知的担忧和期待揉进一张有法律效应的纸里。
在他们当中,还有18.18%的未婚不婚者没有把遗产留给法定继承人,有人留给初恋,也有人留给儿时的玩伴。可见,一些人想要颠覆法定继承的陈规,实现自己心中真正的“次序”,把遗产留给真正珍视的人。
还有1.72%的人立遗嘱是为了照顾子女,说明非婚生子女的社会现象客观存在。
在过去,立遗嘱主要是关于一个家庭的决策,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牵扯出一地的鸡毛蒜皮。但对于未婚不婚者而言,立遗嘱更多像是对自己人生终点的规划。
清明前夕,记者走进了中华遗嘱库,听到了几则关于遗嘱的故事。
未婚的中年女性,决定立遗嘱
禾美是一位70后,至今未婚。自2001年起,她独自一人在北京打拼,之所以突然想起要立遗嘱,是因为母亲骤然离世。
2021年年底,80多岁的母亲在老家摔了几跤,之后就元气大伤,茶饭不进。当时处于疫情比较严重的时期,医疗资源也不足,耗到后面母亲连吊针也打不进去了,因为皮肤和血管都已经萎缩了。
有一天,母亲说要上厕所,父亲正准备抱她去,结果母亲就在父亲怀里悄然没了声息,不知不觉就走了。
虽然母亲走得很安詳,但她一句话都没来得及留下——这在禾美看来是一个终身的遗憾。她深为触动,于是在母亲辞世后不久,就决定到遗嘱库登记遗嘱和遗言。
但在继承人这一栏上,禾美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她把财产留给了两个小外甥女,没有留给年迈的父亲。
这样的安排看似不合常理,但其实是她思虑周全的结果。“我现在还没有结婚,未来也许会进入婚姻,但能否生小孩不好说,对吧?我的年龄就摆在这里。那未来的我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养老怎么办?”
她承认,这是她的一点“小私心”,因为再不未雨绸缪,摆在她面前的是冰冷的现实——如果年老后没有伴侣,没有孩子,那么父母一旦都离世后,谁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监护人。
禾美不想让自己的晚年任人摆布,因此她觉得身边需要有能够让她信任的人,并且这个人在未来也愿意当她的监护人。
小外甥女是禾美细细思量过的选择。她和两个女孩年龄相差不到10岁,从小一块长大,聊天也能聊到一块去。立完遗嘱后,她也不着急跟两个女孩谈论未来,觉得来日方长,只是告知对方将会收到遗产。
禾美并非不爱自己的父亲。相反,她早早替父亲想好了:父亲有7个孩子,平时都会一起赡养他,晚年不成问题;如果她真的把财产留给80多岁的父亲,打理起来未必不是一大麻烦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