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画推广路径实践
作者 李炎梅
发表于 2023年6月

民族的文化离不开教育。当前,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教学内容的相关课程,课程开发,以及教具等需要创新和发展的状态。本项目主打的内容是侗族农民画和簸箕画,课程内容可以是将通过多种传播的形式作为课程推广,帮助农民、残疾人员进行就业,也通过以农民画的画法步骤的课程讲解,进行文化知识的科普,同时推广和传承侗族的特色文化。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拥有42所小学,16所初中和2所高中的县城。工作室与专业顾问联合推出的农民画兴趣班进校园,通过实地调查与访问,农民画兴趣班现已经普及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40%的学校,广受学生和学校领导好评。农民画兴趣班既向学校提供了免费的师资力量,又为培训营及素材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且侗族刺绣兴趣学会已在中小学建立。

一、侗族文化形式多样性

经过走访师资队伍和企业,项目发现了侗族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侗歌、侗戏、侗族美食、侗族民俗以及侗族节庆等。而其中,侗族农民画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感兴趣。侗族农民画以其色彩丰富、作画形式多样、弘扬民族文化等多项特点被三江多所学校引入美术课堂,作为美术启蒙课程的主要课题之一。

侗族绘画和侗族刺绣属于当地美术教学资源。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日常生活,并且营造出一个充满爱心、和谐的美术课堂环境。通过使用农民画的题材和内容,老师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侗族刺绣儿童的绘画技巧将会大大提高。由于农村绘画与儿童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他们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并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比农民画和自己改画的作品,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且发现自己的不足,并

通过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情境创建、小组合作和翻转课堂,来帮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优秀的绘画作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课程开发,以侗族故事为线索,为儿童、青少年和其他群体开发在线和离线课程。结合农民画小画板进行授课,改变“三江侗族农民画”文化的创作载体和传播载体,将其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创新农民画的传统形式,让农民画以有趣、创新的方式展现到大众视野当中,对农民画系列课程进行售卖和宣传,加大三江侗族非遗文化的曝光率,弘扬侗族非遗文化进行美育传承。

(一)城市体验

现已研发簸箕画、侗族农民画、侗绣DIY手工包,与实体文创店、手工店合作并在线上售卖将产品投放市场进行零售。顾客在体验过程中可扫码听相关侗族非遗故事,沉浸式感受侗族非遗文化魅力,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进行美育传承。在不同城市举办非文物DIY活动,以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并扩大侗族非文物活动的影响力。

(二)主题活动

每场主题活动主推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邀请他到现场参与活动介绍推广主题非遗项目与参与者交流并作为穿插DIY活动的老师引导参与者进行体验。在主题活动中非遗传承人可以向参与者介绍相关非遗产品并可向参与者销售,切实为非遗传承人增收。

(三)研究活動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让学生们深入侗族的传统文化中,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起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深热爱;通过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