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家风的“根”
作者 孟千茨
发表于 2023年6月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家风传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这些生动的家风箴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传统美德,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欧阳修的《与十二侄》、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备受推崇的《曾国藩家书》,一封封家书流传至今,成为跨越时空的家训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良好家风感召人向上向善,始终激扬着正能量,而良好家风得以传承不断,根源在于“德”,德是家风的“根”,根深才能叶茂,道德品行好的家风才能立得住,传承久远。

《大学》的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人生“三纲领”告诉人们,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最后的结果是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所以良好的家风要有“德”。

树立好家风,需要明大德。古人云,“国之本是家”“齐家而后治天下”。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由己而家,由家而国,这是中国人始终不变的精神谱系。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会亲身感受到,一个有良好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会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之为爱他人、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的崇高境界,从而真正担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本文刊登于《妇女之友》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