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有浴火不焚的布吗
作者 马志飞
发表于 2023年6月

遥远的西域是一个迷人的地方,那里不仅有与东部地区风格迥异的壮丽美景,还有许许多多充满神秘色彩的奇珍异宝,和田玉、夜光杯、切玉刀、汗血宝马……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传说,西域有一种不怕火的布料,只要用火灼烧,就可以去掉布上的污渍,而布料本身毫发无损。这种布因此被称为“火浣布”。

火浣布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世上真有火浣布,那它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烧不着的宝衣

梁冀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外戚,人称“跋扈将军”,把持朝政近20年。一次,梁冀得到一件用火浣布制成的宝衣。他十分喜爱,穿着这件衣服在家中宴请朋友。席间,梁冀故意装作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的这件衣服;然后,他将衣服脱下,直接扔进火中。大家不明就里,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梁冀从火中将宝衣取出。只见衣服非但没有被烧坏,反而洁白如新,原本沾上的油渍也不见了。众人见此赞不绝口。

由于火浣布太过不同寻常,很多人并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样神奇的面料。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就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世言异物,皆未必真有”,并将自己的观点著述在《典论》一书中。曹丕去世后,长子曹叡即位,为魏明帝。为彰显曹丕的文采,他下令将《典论》作为不朽格言刻在石碑上,立于宗庙门外和太学里面,与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并存,以此昭示后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西域就遣使送来了用火浣布做成的袈裟,于是,人们不得不将《典论》中关于火浣布的论述删除。这件事传出后,曹丕沦为天下笑柄。

作為稀世珍宝,火浣布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传说故事、诗词歌赋以及历史文献中。西晋博物学家张华引用《周书》里的内容,在所著的《博物志》一书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西域献火浣布,昆吾氏献切玉刀。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刀切玉如脂。”由此可见,火浣布与切玉刀齐名,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据《三国志》中的记载,景初三年(239年)二月,西域献火浣布;《晋书》中也有关于火浣布的记载,在前秦君主苻坚执政时期,天竺曾献火浣布;《宋史》中则记载,元祐七年(1092年)五月,大食进火浣布;南宋学者周去非编写的地理名著《岭外代答》中也有关于火浣布的记载,说有一个吉慈尼国,其国土皆为大山环绕,该国产火浣布、珊瑚。据考证,吉慈尼国指的就是中亚突厥人建立的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位于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南一带。

石崇

无论火浣布的实际用途有多大,单凭它遇火不燃的魔法般的神奇特点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久而久之,火浣布逐渐演变成财富的象征。古人有诗:“单衣火浣布,利剑水精珠。自知心所爱,仕宦执金吾。”关于火浣布,还流传着一则与石崇有关的故事。石崇是我国西晋时期的大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富豪,喜欢与人斗富。一次,外国进贡了火浣布,晋惠帝命人将火浣布制成衣衫穿在身上来到石崇家显摆。没想到,石崇竟然让家里的50个奴仆都穿上了用火浣布制成的衣衫。晋惠帝大为震惊,羞恼不已。火浣布也因此成为豪奢的代名词。

火树皮与火鼠裘

既然火浣布在历史上真实存在,那它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火浣布是用一种树皮编织而成的布料。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