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万千气象
作者 刘浩
发表于 2023年6月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拉开了序幕,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对莘莘学子的意义不言而喻。提起高考,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的科举。的确,现在的高考有不少古代科举的影子。中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肇始于隋唐,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嬗变,至明清更加缜密、规范,随后在清末的“新政”大潮中结束。科举制度虽已尘封百余年,但依然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科举分几个主要阶段?考试时间的选取有何玄机?接下来,笔者就结合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跟大家聊一聊明清科举和气象的那些事儿。

“连中三元”都是在哪个季节

“连中三元”指的是考生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接连夺魁,连续获得解元、会元和状元,是古代士子梦寐以求的荣耀。乡试、会试和殿试是科举中分量最重的三场考试,开考时间的选取也十分讲究。

乡试时间一般选在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为表述方便,本文农历月用汉字表示,阳历月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即三年考一次,也称“大比”。会试在乡试次年的暮春三月(明代及清初为二月)举行,地点在京师,也是三年考一次。会试放榜后不久,就会举行殿试,殿试时间一般在初夏的四月。在此不妨分析一下《红楼梦》中贾雨村的科考之路。

连中三元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红楼梦》第二回)在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贾雨村便于中秋节次日迫不及待地离开苏州,直奔京师。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会感到困惑:如果贾雨村是去参加当年的乡试,那肯定已经赶不上了;如果他是去参加会试,为何说“至大比之期”呢?到底贾雨村进京考的是乡试还是会试呢?

笔者认为,贾雨村进京考的应该是会试。“大比”一词源于周制,确实是特指乡试,但由于会试跟乡试一样,也是三年一考,所以“大比”有时也用来泛指乡试或会试。此外,还有一条“证据”—士隐不待说完,便道:“……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红楼梦》第一回)从时令上说,乡试在秋天,故而也叫秋闱或秋试,放榜時正值桂花飘香之际,故称“桂榜”;会试在春天,别称春闱或春试,放榜时正值杏花绽放之际,故称“杏榜”。甄士隐说的“明岁正当大比”“入都”“春闱一战”,也都透露了贾雨村进京参加的是会试而不是乡试。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