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割股奉亲
作者 崔健
发表于 2023年6月

在我国传统社会,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加之医学知识和财力所限,广大民众在生病时除了请医看病外,很多时候也根据经验、习俗自行治疗。这些经验和习俗,既包括民众在生活中累积起来、具有医疗价值的科学知识,也不乏礼教观念影响下的特殊医疗行为,割股奉亲便是后者中的典型。

割股奉亲是指晚辈(一般为子、媳、女、孙)割取自己身上的肉作为药饵,为长辈(主要是父母、祖父母)疗病的行为。因割肉的部位以大腿(股)为主,故名“割股”。对于当代人来讲,这种行为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可以说耳熟能详;但割肉是如何与疗亲发生联系的,知道的人却不多。

目前关于割股奉亲的最早记载出现在隋代,大量出现则是唐代以后的事情。《新唐书·孝友传》中记载:“唐时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谓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间以父母疾,多刲股肉而进。”《本草拾遗》原文说的是“人肉疗羸瘵”。“羸瘵”即肺结核,在古代,這是一种令人恐惧的致命慢性病,一旦染上,几乎康复无望。而充足的高蛋白食物和较好的卫生条件则是缓解羸瘵的有效法宝,所以食肉是当时治疗此病的方法之一。但普通百姓在当时获取肉类食物并非易事,如遇灾荒、战乱等特殊年份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在此情况下,出现了割股奉亲的行为。古人习惯将治愈严重疾病的功劳归功于所用药品,于是孝子贤孙割取之肉便作为一种“奇绝”药物在普通百姓中流传开来。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