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牛津大学图书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体系,该体系内有100余家图书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介绍牛津大学最为著名的“冠名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

博德利图书馆的前身
博德利图书馆是牛津大学的第一座图书馆,也是牛津大学众多图书馆中的“旗舰”。钱钟书先生将这座图书馆称为“饱蠹楼”。
该图书馆的历史可以回溯至英格兰教会伍斯特教区主教托马斯·科巴姆的个人藏书及他在牛津郡筹建的一座图书馆。1327年,托马斯·科巴姆主教逝世,因为遗留了一些债务问题,他的个人藏书曾被典当抵债。后来,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赎回了这批藏书,并将其作为牛津大学最早的一批图书馆藏。其后,牛津大学又获得了许多英格兰权贵的图书捐赠,包括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亨利四世的第四子)等。为了更好地收藏这些捐赠书籍,在汉弗莱的捐款支持下,牛津大学于1489年修建了一座图书馆,并将其命名为“汉弗莱公爵图书馆”,该馆曾以收藏名人手稿而闻名于世。然而,汉弗莱公爵本人却未能亲眼目睹这座图书馆的落成,那时他早已因叛国罪被捕并死于狱中。

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图书馆。16世纪,英格兰爆发了宗教改革。1536—1539年,亨利八世下令解散所有天主教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巨额土地财产收归王室。牛津大学在这场宗教改革中也进入了低谷时期,汉弗莱公爵图书馆逐渐衰落。1556年,汉弗莱公爵图书馆被废弃,其馆藏流散各处。1598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英格兰资深外交官托马斯·博德利决定退休后将私人藏书和购自国外的书籍捐赠给牛津大学,并致力于为母校新建一座图书馆。

托马斯·博德利,1545年出生于英格兰德文郡的埃克塞特。1559年,他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学习,并于1563年获得牛津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