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文化视角读长篇小说《家山》
作者 夏惠慧 张建安
发表于 2023年6月

王跃文新作《家山》(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甫一面世即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这部被誉为“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的长篇巨著,聚焦一个名叫“沙湾”的南方村落,以该地陈氏家族五代人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胜利以来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将旧时代惊涛骇浪、风起云涌的民族抗争史,特别是乡土中国在社会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演进,悄无声息地融入一村一隅、一人一事的现实悲欢和命运离合之中。

一部《家山》,数百位父老乡亲,数十个典型形象,十余件沙湾大事,印拓出半个世纪的历史车辙。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沧桑变革,不仅表现为社会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转变,在社会文化领域更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新知的兼容并蓄,以及对革命思想的培育弘扬——透过《家山》诗意的书写与饱含深情的回望,我们恰好可以还原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其中以陈修福(佑德公)、陈扬卿、陈齐峰为主要代表的沙湾各路人物,透过他们的思想行为、命运走向以及相互关系,我们仿佛看见乡土中国在传统文化、外来新知、革命思想的三重“洗礼”下,社会文化既有传承、又有流变,不断由近代走向现代的过程。

小说开篇便是一场“械斗血案”,牵涉其中的既有沙湾内部的陈家与朱家,也有分别代表沙湾和舒家坪的陈家与舒家,看似平平无奇的愚民相争,实际反映了乡土中国长期以来以血缘宗族为手段争夺有限生产资源的问题。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在于人口与土地之间的深厚羁绊——土地等有限的自然资源将人们聚集起来,而依附在土地上的乡民们彼此之间既有“团结”也有“斗争”——费孝通将中国乡土社会的这一结构称为“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中国乡土社会,血缘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关系,以血缘为基础延伸出的地缘、业缘关系则像是从血缘这一核心往外荡漾开的一圈圈水纹——离核心越远,关联性就越弱。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