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的风景
作者 郭斐菲
发表于 2023年6月

最近,有幸收到同济在校学子为郭世佑教授的公选课“近代人物与中国社会转型”整理出来的《郭师课堂拾零》,墨香盈鼻,顿时打开我的记忆之闸,诸多往事历历如昨。

1994年秋天,我从浙江中部山村来到省城杭州,就读于杭州大学第一批录取的人文专业。我看到录取通知书写着学制七年,很是诧异,文科的本科学制一般都是四年,为什么人文专业要七年?入校之后才明白,这是沈善洪校长的一个创举,他想打破单科培养模式,把文、史、哲打通,用今天的话说,就叫“本硕连读”,近乎美国哈佛、哥大的文科教育模式,培养“通才”。显然,沈校长比教育部先行了好几年。我们所学的课程既兼顾文、史、哲三大专业,又覆盖古今中外的通识内容,而且都是从名著研读开始,不仅营养全面,更是原汁原味,真可以说是“豪华套餐”。更特殊的是,沈校长发动了文、史、哲三大学科最优秀的带头人和他看重的青年才俊教师上课,被他从湘潭引进的郭世佑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得知历史是主课时,我心凉半截,很是懊恼。高中阶段最怕的就是历史课,总是记背一些年代、人物、生卒年月、事件,而我总是记不住,还不明白记背这些东西的意义在哪,简直一个头两个大。原本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告别历史课了,没想到还成了专业课。带着高中历史课留下的后遗症走进郭师的“中国近现代史通论”课堂时,我的内心很有几分排斥和不安。

二十八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走进郭师课堂的画面:在红色历史楼二层的教室里,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体型微胖的年轻教师,目光如炬,透着睿智,但面带微笑,温和谦卑,总以“敝人”自称。

对我来说,首先要解决学习历史课的意义问题:过去已发生的事与我何干?于是我举手提问了。现在依旧记得,郭师先援引《旧唐书·魏徵传》里李世民的原话,再说他自己的话:人类由猴子变人,虽然走过了几千年,还没有完全告别经驗世界,历史学科所以有存在的必要。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