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反刍生命的诗意
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临床心理学者、心理治疗师。《爱哭鬼小隼》是河合隼雄临终之际完成的自传体儿童小说。
河合隼雄常常苦恼于人们对童年日常的漠视。在《孩子的宇宙》一书中,他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当自己把孩子们写得非常精彩的诗分享给其他人看时,却遭到了他们的质疑:“不管怎样,这不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事吗?”他为此感到深深的不安:“有太多的人连稀松平常的事也一无所知,让我觉得仅仅谈论一下这一点也有着充分的意义。”他认为孩子的宇宙以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如果漠视孩子生活的日常,我们就不能了解“孩子的宇宙”,更无法从中重新发现自我生命的奥秘。选择在弥留之际写《爱哭鬼小隼》,是因为对个体而言,愈临近生命的终点,童年的记忆愈清晰地浮现,童年也愈能显示出其非凡的意义和葱郁的诗意来,同时此种生命体验的反刍也能给他人以启示。
《爱哭鬼小隼》叙写的是小男孩城山隼雄那些极其普通的日常,如嬉戏、交友、打架、学习、文艺汇演等,但这些日常却蕴含着重要的教养启示和深刻的童年哲学思考。比如小隼因为橡树果实回不了家而悲伤甚至哭泣,是因为小隼把橡树果实的处境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影子。这解释了为什么人在年幼的时候最容易对万事万物产生共情,因为它们的遭遇映射着幼年时种种焦急、无奈、无助、忧伤和绝望的情绪。比如小隼和班上的男孩开始玩“秘密基地”的游戏之后,他变得更加积极和勇敢了,这揭示了“秘密基地”对孩子非同一般的意义,那是他们建立友谊和自信的“必需品”。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