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白图泰眼中的元朝
作者 胡乐乐
发表于 2023年6月

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地区交流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就和非洲、阿拉伯地区开始相互间接接触,彼此了解,交换各自的特产与珍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的丝绸等远销阿拉伯地区和地中海南岸的非洲大陆。唐朝时,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地区直接交往,扩大并加深了相互认识。元朝与非洲、阿拉伯地区的直接交往更加频繁。及至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舟师到达今天的中东阿拉伯地区的阿曼、也门、沙特及东非阿拉伯地区的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地。

不过,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郑和的船队抵达非洲和阿拉伯地区之前,有一名西非阿拉伯人不仅历经艰辛成功踏上中国大地,而且还将他约半年的中国游历记录在其游记之中。这个人便是著名的摩洛哥柏柏尔人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他以印度德里苏丹使节的身份沿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先后游历刺桐(泉州)、穗城(广州)、汗沙(杭州)等地,留下美好印象。他对元代中国南方社会的繁荣、进步和稳定非常赞赏。虽然白图泰声称他还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去了元大都(北京),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他有关于中国北方特别是大都的叙说都是道听途说。

白图泰去中国游历完全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历史性机遇。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元朝遣使至德里与印度通好。德里苏丹命令正在游历其国的白图泰率团随同元朝使团回访中国。元朝使团一行从印度西南海岸古里(科泽科德)登船,启航后不久便遭遇风暴。元朝使臣逃生后至印度南部西岸俱蓝(马拉巴尔)搭商舶归国。白图泰因未及登船而幸免于难,但失去随员和礼品,无法回苏丹处复命,遂游历马尔代夫等地,后从朋加剌(孟加拉)乘船经过马六甲海峡至苏木都剌(苏门答腊)、爪哇,北上航海至元朝南方主要港口泉州——“离开塔瓦利西的地区,正值风顺,一路航速加快,一切顺利,航行十七日便到达中国”。他在泉州很幸运地遇见从海难中死里逃生的元朝使臣。元朝使臣协助他通过地方官向朝廷奏报。他在候旨期间南下游历广州。回到泉州后,奉旨北上。到达杭州后不久便折回泉州,乘船西还。

作为一名西非人,白图泰对从未去过的东方异域大国中国的一切都深感新奇与惊讶。他不仅交口称赞“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种水果、五谷、黄金、白银,皆是世界各地无法与之比拟的”,而且还直呼中国有着“世界上房舍最美好的地区。全境无一寸荒地”,“沿河两岸皆是花园、村落和田禾”。这固然有初来乍到的惊喜连连、别样的自然风貌、不同的文化冲击和以偏概全之味,但是确实也客观上反映了元代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一片繁华的景象。

十三至十四世纪,经过元朝的西征和南伐,亚欧大陆被联结成一个整体,海上、陆路“丝绸之路”全面拓通。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在元代海外贸易中当之无愧地占据首要地位。在白图泰的眼中,泉州港是这样的:“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城,中国其他城市和印度地区都没有油橄榄,但该城的名称却是刺桐。这是一巨大城市,此地织造的锦缎和绸缎,也以刺桐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