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先生发来一条微信,告知他受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委托,特向我提问,并转来易中天先生微信原文:“这个截图(即易中天先生发给马勇先生的书影)是陈澄之的小说《山雨欲来风满楼》(又名《慈禧西幸记》)中的一个段子。在韩晗(深圳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发表于2015年第三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文章《身体政治与政治身体——以‘义和团运动’前后科学思潮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为中心》的注释里查到的。另外韩文注释中所引的这个段子说是徐桐批注在地理书上的。”
我当时答复马勇先生,这篇文章是2014年我在美国工作时完成的,当时正好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庙岭分校亚洲学系的电子资料室里看到了这份史料。易中天先生所言的“段子”,系拙文中的一个注释,称徐桐(1819—1900)“甚至在地理书上批阅‘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至于这本“地理书”具体是“哪本地理书”,当时我还真没来得及作进一步的考据。
在马勇先生的引荐下,我有幸得以与易中天先生相识。就上述问题,我在微信中如是回复易中天先生:“关于徐桐之语,我最早亦是看到陈澄之的《慈禧西幸记》,因此文在美国留学时完成,当时专门在系里的电子库里查了一下资料,记得有民国文人提出因徐桐在某地理图册上的批注,所以此说得以传开,但语焉不详。”并进一步认为:“此说有一定合理性,也符合徐桐的个性(还有流行的‘奏折说’,但我查阅过徐桐的奏折,以我所见,并无此语,此语气亦不符合臣下之言),所以采纳了‘批注说’,但至于具体是哪本地理书、这本书是如何流传出去的,目前我也没有考证出来。”
易中天先生随即在回复中指出,“至少这话像徐桐的语气”,同时也鼓励我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深入,希望能够写成一篇文章。
一
要谈论这个话题,首先要探讨一个问题:徐桐妄言现代地理常识之举的可能性有多大?
陈澄之的《慈禧西幸记》初版于1948年,但早在此书出版之前,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中也举了一个与之同源的例子:“清末之所谓儒者的结晶,也是代表的大学士徐桐氏出现了。他不但连算学也斥为洋鬼子的学问;他虽然承认世界上有法兰西和英吉利这些国度,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存在,是决不相信的,他主张这是法国和英国常常来讨利益,连自己也不好意思了,所以随便胡诌出来的国名。他又是一九○○年的有名的义和团的幕后的发动者,也是指挥者。但是义和团完全失败,徐桐氏也自杀了。”
当然鲁迅没有谈到徐桐“读地理书”这个场景。但起码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徐桐对于现代地理知识是持鄙夷态度的,鲁迅此文完成时,《慈禧西幸记》尚未出版,可见鲁迅与陈澄之阅读到了同一份史料,此事并非陈澄之一人所言之孤证。
我之所以认为徐桐妄议现代地理常识之举发生的可能性不小,除了上述两个文献例证之外,还与徐桐的个人经历及其观念有关。在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编的《简明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如是介绍徐桐:
徐桐(1819—1900),清末封建顽固派代表人物之一。字豫如,号荫轩。汉军正蓝旗人。道光进士。历仕道、咸、同、光四朝,历任礼、吏部尚书,历充乡、会试正考官,阅卷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并授体仁阁大学士。崇尚宋儒之学,顽固守旧,反对维新变法。1888年阅康有为试卷,极恶之,谓:“如此狂生,不可中!”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高涨,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6月,光绪帝采纳维新派建议,诏定国是,宣布变法,他斥之曰:“多行不義,必自毙。”1900年初,支持慈禧太后立溥儁为大阿哥(皇位继承人),以废光绪帝,遂被命为溥儁师傅。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主张借助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自缢死。
在正史当中,徐桐是一个极度保守、反改良、仇视西学的封建顽固派官僚形象,像徐桐这样的人物,在晚清官场绝非个案,而是一个壁垒森严的既得利益群体,被后世称之为保守派或顽固派。他们对于包括“西学”在内的人类先进科学文化的敌视,成了当时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