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30日晚,弥留之际的刘鸿生,对身边的次子刘念智说道:“人生平最担心的有两件事,一是企业倒闭,一是怕子女堕落,在我死后抢家产。现在这两件事都由共产党给我解决了,企业不会倒闭了,子女不会堕落了,我可以安心地离开你们了……”
刘鸿生临终所说的“这两件事都由共产党给我解决了”,具体是指这年初,他带领他的全部企业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他对《人民中国》的记者说:“这是我以实际的行动拥护共产党。”
一
说起刘鸿生,老一辈的上海人没有不知道他的——赫赫有名的“火柴大王”!其实,刘鸿生除了“火柴大王”的桂冠外,还被称为“煤炭大王”(正确的说法应是“煤炭销售大王”)和“企业大王”。
刘鸿生本是浙江定海县人,1888年出生于上海。他白手起家,最初从为英商控制的开滦煤矿推销煤炭开始,到做买办,再创办自己的企业,一路拼搏过来,最终成为上海滩的百万富翁,被戴上了三顶桂冠,但他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火柴大王”。
他能成为买办,得益于他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受到美国校长卜航济的赏识,决定送他去美国留学,条件是学成回来,留校担任牧师兼任英语老师,学校给予优厚的薪水。他拒绝了要他担任牧师作为留学的条件,遂被开除出圣约翰大学。在他彷徨苦闷之时,经人介绍进入上海英商开平矿务局当了一名小职员。开平矿务局为了推销煤炭,在上海设立推销处,刘鸿生成为煤炭推销员。他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认真负责,勤跑勤销,推销时按质论价,从不弄虚作假欺骗用户,赢得了信任。他不但重视用煤大户,也注意不放弃小用户。各大城市都有专门负责烧开水卖的,上海俗称老虎灶,南京俗称茶炉子,这种老虎灶、茶炉子,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才逐渐退出城市居民生活。他们的用煤量当然不能与企业相比,但刘鸿生也紧紧盯住不放。由此,刘鸿生的煤炭销售量始终占据开平矿务局上海推销处的头把交椅。他针对煤炭的不同质量,建议矿务局将煤分成块煤与煤屑几个不同等级,实行不同价格,分级出售,一段时间下来,销量大增。他的这一建议深受用户欢迎,公司获利,他也因此受到公司的器重。就在这期间,开平煤矿与滦州煤矿合并,改称开滦煤矿。
刘鸿生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的人,他经销的开滦煤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有了长期固定的大客户后,销路虽然稳定了,可竞争十分激烈。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个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地区,它为所有敢于吃螃蟹敢于冒险的各色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不仅仅是洋人冒险家乐园。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刘鸿生十分注意同商家签订合同,并寻机入股投资,还注意网罗销售人才。之后,刘鸿生发现一些小煤号经营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于是他四处游说,将各地有自己入股的小煤号合组为煤业公司。1928年,他将南京的安丰、镇江的和兴、芜湖的兴仁等煤号合组成大华煤业公司。又将南通的生泰恒煤号、振记煤号合组为生泰恒振记煤业公司。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小煤号相互间的恶性竞销,另一方面又使自己得以控制这些煤号。在获得丰厚的利润后,刘鸿生在上海与人合资开设了“三泰”煤号:义泰兴煤号、福泰煤号、元泰煤号,在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合伙开设了开滦煤分销机构。至此,刘鸿生的销煤业务已从上海扩展到了长江下游的工商业城市,形成了开滦煤销售网络。据开滦矿务局的统计,1923年自安徽芜湖至上海,几乎整个长江下游的各大城市开滦煤销量激增,每年销售超过一百一十一万吨,占开滦矿务局全部煤炭销售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五。这也让刘鸿生赚了个盆满钵满,在上海滩被称为“百万富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