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序
作者 郑培凯
发表于 2023年6月

戏曲作为中国舞台表演艺术,自从宋金时代以来,就以相当成熟的姿态糅合了文学、音乐、舞蹈以及程式化的特殊表演方式,呈现丰富的社会百态,以生动的情节展示人们所遭遇的悲欢离合,成为雅俗共赏的娱乐形式。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从北方杂剧到南方戏文,再由各地声腔的发展而出现弋阳戏、海盐戏、昆曲以及各种板腔体的地方戏曲,繁衍兴盛,反映了农耕社会舞台演艺的自然发展。特别是在十六世纪以后,因为文人雅士参与剧本写作,配合上层精英所追求的阳春白雪审美境界,形成了昆曲文化的兴盛。情节与人物除了雅俗共赏之外,在展现舞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愫方面,突出了细腻优雅的诗化抒情,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刻与缠绵,是世界戏剧史上少有的艺术创新,令人击节赞叹。

到了清末,因为国势衰颓,不断遭到列强欺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促使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尤其在甲午战败之后,维新精英立志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借以挽救危亡。革新派则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怀疑与鄙夷,甚至把科技与制度的落后怪罪到文化传统,认为儒释道以及传统艺术都是进步的绊脚石,而传统戏曲更是腐蚀人心的精神毒品,必须铲除殆尽。为了富国强兵,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唤起民气,他们呼吁推翻清廷,抛弃自己的落后传统,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以达到立足世界的目标。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学习西方成为主流,同时开始了反传统运动,希望打倒落后文化传统,抛弃历史所带来的包袱,而戏曲也就难逃池鱼之殃。

鉴于昆曲在近代以来遭到中国新式精英的歧视与批评,曾一度落入低谷期,以及昆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风雨飘摇与文化身份的失落,裴智君此书从跨文化角度分析昆曲的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昆曲的文化地位、艺术性及其相关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系列的正名工作。到了二十一世纪,大多数人都认识到,戏曲的衰微与中国人在近代化过程中进行过激的全面反传统有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为代表的新文化健将们,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对传统戏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认为以昆曲为代表的“旧戏”形式落后,内容多宣传旧道德、旧思想,是封建落后文化的代表。因此,要以革新的、文学进化的观念进行清除。这样,几乎毁灭了传统文娱与表演艺术,造成了文化意识断裂的后果。所以,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界开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这种清醒理性的新认识开始出现,本身是很重要的文化反思,显示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开始有了比较清晰的文化自觉,不再以文化传统的自我阉割来证明思想先进。戏曲在二十世纪遭遇的危机,反映了非常深远的问题,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危机,显示了中国人在西风东渐之时,为了跻身进步国家之林,不惜抛弃自身文化传统,视之为落后的文化糟粕,抨击自身优秀的戏曲传承,对昆曲艺术嗤之以鼻。

回顾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戏曲的危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很严重,因为提倡现代化的知识界、文化界、教育界精英,想扫除传统戏曲,而代之以便于傳递新知的新式话剧。然而,这些现代精英并不能清楚地看到后果,并未认识到其中蕴藏严重的文化危机,是一种文化自残的表现。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