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民间外交,开启善意之门
作者 庞海尘
发表于 2023年6月
李子柒以中国田园生活为创造灵感,曾创下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纪录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向全球治理贡献的又一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主张通过对话与交流打破隔阂,跨越冲突,为如何在文明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在某些西方国家鼓吹大国战略竞争的当下,中国将视野转向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对拓宽国际交往空间、增进国家间合作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外交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为中国对外交往拓展民意基础。

如今,全球治理的行为主体日益多元化,科技发展彻底颠覆了人类传统交往方式,中国与世界在各领域的联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加深。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民间外交有必要创新对外交流方式,更好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为全球文明倡议注入活力。

治理赤字下的突破点

全球治理需要国家间的合作,也需要参与国国内的政治支持。如今,这两个层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挑战,全球治理赤字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共识。

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新冠疫情及其后续影响加速了国际格局的演变速度,彻底暴露了全球治理体系与人类治理需求之间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在后疫情时代,地缘政治回归加速,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不匹配”的问题更加凸显。

俄乌冲突及相关事态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国际战略态势的认知。在某些国家的操弄下,国际关系“阵营化”趋势加剧,甚至出现集团对抗取代合作对话的倾向。当外部风险上升时,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会不同程度地摇摆不定。

与此同时,诸多西方国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内问题。贫富分化加剧,民族认同危机以及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仍在干扰欧洲治理进程,政治极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美国国内治理的显著因素。西方国内政治变化的溢出效应,正越来越显性地成为国际问题。

大变局时代更需要大国担当,这也是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历史背景。除了积极有为的官方外交,“润物细无声”的民间外交也不可或缺。民间外交主要是指区别于官方外交的民间国际交往,含义丰富运作模式多样,“软实力”是个不错的认知切入点。

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在题为《中美关系进入“竞合”阶段,应增强彼此吸引,破除冷战思维》的文章中指出,当前的中美关系是一种“竞合”关系。在两国体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双方不会愚蠢到选择与对方开战,也需要共同携手解决跨国挑战。“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政府更应努力增强自身软实力,改善合作前景。”

无论如何评价“软实力”,都不得不承认它在国际政治领域相对较高的能见度。相比于硬实力,软实力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旨在通过难以察觉的方式营造认可度和吸引力。这样的特点,也使得软实力与民间外交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约瑟夫·奈本人非常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作用,他认为软实力很多产生于不同主体所表达的不同价值观。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3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