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于冲突的美国,还能走多远?
作者 吴阳煜
发表于 2023年6月
2023年3月21日,波蘭波兹南,美国在波兰设立了第一个永久驻军基地

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愈发显现的时代,大国间的零和博弈,正转变为不同文明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新态势。从文明竞争的视角来看,在对主要国际机制影响力减弱、全球事务参与度下降的背景下,美国文明的向内收缩乃至相对衰落,成为了多文明竞合时代,必须正视和研究的课题。

现阶段,国内社会政治问题频出、国际表现反复无常的美国,无论是基于主观上的意愿还是客观能力,都很难原封不动地维持所谓美国领导世界的状况。这与欧洲经过二战之后失去世界领导地位,颇有几分相像。那么,距离“二战后的欧洲”,美国到底还有多远?就此,南风窗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首席研究员薛力。薛力的研究领域包括文明竞争、国际战略及世界治理等。

“新的罗马”实践扩张外交

南风窗:就当今国际格局而言,西方文明主导世界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多极化发展并没有成为美国的主导者所遵循或认可的常识。回顾历史,你认为主要有哪些因素,形塑了美国政府与精英热衷于制造文明间冲突、信奉单极化主义的观念?

薛力:美国属于新教—天主教文明圈国家,具有十分强烈的救世主情结。对美国人来说,他们的这些错误观念,和基督教的一神论价值观有重大关系。这首先体现在他们强烈的二元对立思维上,即围绕着“上帝崇拜”,把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上帝的选民”与“异教徒”两类,“上帝的选民”要通过和平与非和平的方式,来使得他们的价值观被大众熟悉,来推广他们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制度,来满足救世主情结。这是过去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人在世界范围内所做的事情,当然也被美国人所继承。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工业革命等历史性事件,基督教文明从欧洲的地区性文明得以向全世界扩展,在世界范围内开了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先河,却也给后来世界其他地区的动乱埋下了伏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全球纷纷成立了现代民族国家,其中就包括了不少曾经的西方殖民地地区,而西方学界对于那些多个族群的国家,则是基于“民族主义造就民族”的理念展开实践。

在西方主要民族主义理论家看来,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是“逐日进行的全民公决”,不同文化族群因此成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所以,联合国的英文叫United Nations,而非United States或United Countries。

这样在全球生搬硬套创造新兴民族国家的潮流,结果就是在世界不同地区埋下了纷争的隐患。可以说,滥觞于欧洲基督教世界的民族国家体系,虽然演化为“二战”后的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但只是一个时间不长的历史现象,民族国家并非国家存在的标准模式。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3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