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金融动荡,一边是技术爆炸
作者 何小民
发表于 2023年6月
2023年4月28日,美国纽约,妇女走过第一共和国银行分行

5月5日,世卫组织正式宣告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因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仍然存在。

当前,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仍在困扰不少国家。而局部地缘冲突和银行危机事件不断,风险不断外溢,这些都影响着疫后经济复苏的预期和信心。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重塑各大产业,未来影响多大,无人知晓。

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面临哪些阻碍?全球经济将走向何方?在今年的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坛上(以下简称“论坛”),围绕此话题,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等多个嘉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让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连续10次加息之后

这两年,从疫情封控、房子断供到降薪、裁员,疫情让普通人深切感受到疫情给生活、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后果。今年以来,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不断,青年就业问题不断引发关注。种种迹象表明,疫后经济完全恢复还有一段路要走。

事实上,个体处在宏观经济运行链条的末端,对经济的感知总是滞后的。每个人,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论坛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发言称,从金融视角来看,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可以概括为两个两难困境。其一,发达国家再次面临着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两难选择。当下环境不同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当时只是系统性金融稳定问题,并没有物价稳定的问题。其二,美欧中心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以美元为中心,此次美国利率中枢的快速提高,导致了本轮强势美元周期;处于外围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金融体系承压,部分亚洲货币汇率已经触及甚至弱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低点。

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是当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面临的问题。回顾过去三年,全球经济这种局面的形成,疫情无疑是一个催化剂。以高通胀为例,这次通胀的成因无疑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疫情的因素,也有因疫情引发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地缘冲突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快速上涨等等因素。

应对这轮通胀,欧美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加息的方式来应对。其中,今年以来,美联储已连续10次加息,加息幅度达到500个基点。如今,急速加息的副作用开始凸显,从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的相继倒闭看,银行的信用危机开始凸显并外溢。

对于美国这两家区域银行倒闭的原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认为,硅谷银行倒闭本身并不是系统性风险,但硅谷银行引发危机的本质是系统性风险。因为背后是宏观形势、长期变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导致的管理不匹配。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3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