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转向,寻找文明的背书
作者 荣智慧
发表于 2023年6月
2023年4月17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穆斯林民众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祈祷

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紧张局势一触即发。穆斯林的斋月与犹太人的逾越节同时到来,近日有28万穆斯林进入了以色列布控的东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两个月前,这里有数百人遇袭。曾经三大宗教和谐共处的圣地耶路撒冷,如今纷争不断紧张兮兮。

七国集团峰会不久前在日本广岛落下帷幕。《时代》恭维称,首相岸田文雄将日本带回了国际舞台,成为解决世界各地冲突的决策者。岸田文雄最近主动曝料称,正与北约磋商在日设联络处。古老的东瀛文明,不期然成为西方遏制战略的亚太前哨,还自鸣得意。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绰号“埃苏丹”的埃尔多安第三次赢得总统大选。他甚至高歌一曲《给那些听不到的人》:“唱吧亲爱的,让所有人都听到……我爱你!我爱你!”土耳其近年来偏离亲西方世俗主义,却在外交上“左右逢源”,于国际舞台备受瞩目。

上述非西方轴心文明的国家和地区,各有其现代化转型的高光时刻和问题成堆的落寞时分。相比于用一时的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文明转型的历史经验或许更具有超越视野。

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土耳其历史上曾被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有着前后13个不同文明的历史遗产,比同样层叠了东西方文明的耶路撒冷和日本更具历史厚重感。

如今,告别奥斯曼帝国政治遗产、选择“枢纽国家”定位的土耳其,能否像历史上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融合了古代希腊、罗马和印度的文化,为西欧文艺复兴奠基那样,对人类文明传承创新有较大贡献?

“民族牌”的土耳其模式

5月底的土耳其第二轮大选中,埃尔多安赢得52%的选票,随后第三次出任总统。执掌中东大国20年的埃尔多安,加速缔造一个野心勃勃的土耳其。他所青睐的“新奥斯曼主义”,是会继续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会挑起新的“文明冲突”?

问题的答案,还得从土耳其人的“民族认同”那里寻找。

埃尔多安率领的“人民联盟”,胜选原因正如“队歌”《冬不拉》所唱,“你的力量来自国家和民族”!反对派“民族联盟”,本来大打经济牌,然而第一轮大选后处境被动,不得不也转向“民族牌”。

即便再次连任,埃尔多安的“土耳其模式”也渐失光环。

土耳其现为世界第19大经济体,人均GDP约1万美元,相当于十余年来原地踏步,外债却超过了GDP的一半—离“2023愿景”中GDP世界前十的目标很远。2018年后,里拉价格跳水,通胀率一度升至85%的水平,迄今仍在50%左右。今年的大地震和大洪水,更使经济复苏举步维艰。

汇率大跌,物价暴涨,主要由“埃尔多安经济学”所赐。埃尔多安连续辞退央行行长,严格推行低利率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此促进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吸引外汇。反对派大发诘难,年轻人“吃不起肉,找不到好工作”。

但最新的大选证明,土耳其选民更看重主权和安全,经济问题反而排在后面。

库尔德工人党成立于1970年代末,从1984年开始便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交界地带发动袭击,寻求独立建国。虽然埃尔多安曾解除对库尔德人的身份限制,也曾和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展开谈判,但通过放大“恐怖组织”的“恐怖”、“包装”反对派的纵容,他成功调动起支持者的同仇敌忾,巩固了对土叙边境地带的控制。

土耳其高调介入利比亚内部冲突,作为北约成员却谋求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还在非洲、中国、南亚、东南亚和高加索地区积极投资,显现出不拘一格的地区强国姿态。

“渐别欧盟”也有民族主义成分。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3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