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们的父亲赵蔚青
作者 赵榕 赵榕平 赵会平 赵元平 赵榕生
发表于 2023年6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74周年,也是父亲离开我们的第12个年头。这些年我们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父亲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如影随形,父亲的高尚情怀已在我们的生命里凝成一种精神,对父亲的敬意历久弥坚,刻骨铭心。

父亲的一生是曲折的、不平凡的,他经历了中国近代革命的整个历程。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才是拯救中国人民的中坚力量。怀揣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父亲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穷与苦的磨难,始终牢记入党初心,不论顺境逆境始终初心不改、躬身前行,为党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直至燃尽最后的生命之火。

献身抗战 为国舍家

我们的父亲赵蔚青,1916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同善镇刘村一户农民家庭,家中靠爷爷种地为生。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战争的灾难降临在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只有全民族抗战才有出路,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1938年日军侵占垣曲县,对垣曲人民进行大“扫荡”。

赵蔚青

父亲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精忠报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根植于他的心中,他毅然选择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中,并于1938年10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父亲在垣曲县利用教员的身份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反“扫荡”行动中,历任中共垣曲县二区区委组织委员、代理区委书记、一区区委书记、三区区委书记、中共垣曲县委宣传部部长。

1942年3月,父亲任中共垣曲县委宣传部部长时,在一次敌人的“扫荡”中不幸被日本宪兵抓捕关在同善镇的岗房中。敌人对父亲软硬兼施,逼问父亲是不是共产党员,谁是共产党员,还说,如果说出谁是共产党员,就给二百大洋。父亲坚称不知道,敌人见软的不行,就用尽各种刑具对父亲进行严刑拷打。父亲被捕10天就遭到了6次惨无人道的审讯,皮鞭抽、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敌人使尽浑身解数打得父亲遍体鳞伤、血肉模糊,每次旧伤未愈就添新痕。尽管父亲的身体遭受非人的折磨,但父亲还是凭着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始终坚称自己只是一个教书的教员,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暴露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更没有暴露其他任何党员和党组织情况。父亲被捕后,党组织利用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关系,积极开展营救活动,加上敌人也没有掌握什么真凭实据,只好让父亲保释回家。父亲回家后立即向县委书记高一清同志、地委书记杨蔚屏同志如实进行了汇报,组织上对父亲的被捕情况进行了严肃认真细致的调查,最终在1944年作出结论:“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没有暴露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没有暴露党小组和其他同志,为革命保存了力量。”这是党对父亲作出的公正结论。

刚被保释时,父亲浑身伤痕累累,行走回家都很困难,爷爷奶奶见到父亲的样子伤心欲绝,泣不成声。由于当时斗争环境十分残酷,组织上决定让父亲离开垣曲县,仅在家调养了几天后,父亲就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离别了新婚的母亲,瞒着爷爷奶奶,拖着遍体鳞伤的身体拄着棍子,趁着夜色徒步翻山越岭走了几天,到达阳城晋豫边区,投身到新的抗日斗争中。

父亲是家中独子,他离开后,家中生活的重担就落在母亲的肩上,侍奉公婆、耕田种地。父亲离家数月后,托人往家捎了封信,信中对自己不辞而别,不能孝敬双亲,表示无奈和愧疚。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父亲信中告知爷爷奶奶,如家中着实有困难可以找抗日政府帮忙,并嘱咐尽量不要麻烦政府。爷爷奶奶自从父亲离家,终日以泪洗面、提心吊胆,接到父亲的信后又怕放在家中被人搜去,于是将信藏在屋子的房梁上,此信竟连母亲也没见过,直到爷爷奶奶相继过世,母亲也不知道此事。2006年,堂叔在翻盖房子时发现了此信。2011年父亲病重,堂叔来福建探望父亲时才将此信交给我们,看到那封近70年前父亲写的家书,母亲感慨万分,流下了心酸的泪水。我们目睹那封泛黄的毛边纸写的信,父亲对爷爷奶奶的爱和不舍,父亲为了他心中的信仰,为了民族大义,抛家舍业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我们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从心底里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和不易,更加深爱我们的父亲,敬佩我们的父亲。

父亲离家后家中生活困难,但爷爷奶奶听从父亲的嘱咐,始终没有去找抗日政府帮忙。加上思念父亲担惊受怕、积劳成疾,不到两年,二老就先后离世,直到去世也没有再见到父亲一面。母亲在爷爷奶奶去世后料理完他们的后事,就前往绛县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从此和父亲风风雨雨几十年。父亲从垣曲离家,想不到竟成了他与爷爷奶奶的永诀,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1943年4月,父亲到绛县开展革命斗争,历任绛县民教科长,绛县一区区长、区委委员,绛县三区区长、区委委员,绛县农业科长等职。父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英勇杀敌。父亲任一区区长时,带领区干队配合县大队打击日军,割除日军电话线,一晚上将15公里的电话线割除了三分之二,使日军通讯中断。又伏击日伪军,致三名日军当场毙命,其余日伪军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7月,絳县县委书记王学海带领6名武工队员袭击了到东南城抢粮的日伪军,敌人遇袭后仓皇逃回县城。不久,日伪军100多人从县城和横水分乘4辆军车前去“扫荡”。王书记带领武工队埋伏在村中阻击敌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先后击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眼看队员们的子弹就要打完了,敌人又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在这紧要关头,父亲接到了王书记派人送来的通知,立即带领区干队前往增援,从敌人的后面展开猛攻。敌人首尾难顾,加上天色已晚,只能匆忙撤回县城。在这次反击战中,区干队一名战士牺牲,一名战士负伤,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打击了当时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