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林迈可
作者 林曙朝
发表于 2023年6月

林迈可为什么来中国

林迈可本名迈克尔·林赛(Michael Lindsay),1909年出生于英国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后来被英皇封为男爵,担任英国上议院议员。林迈可毕业于著名的牛津大学,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在英国已有了名气。对于自己的未来,林迈可的确无需发愁,他本可以留在自己的祖国过优渥的生活,但却偏偏选择去遥远的、陌生的、且正笼罩在战争阴霾中的东方国度。一是抱着“探索谜团”的心态,正如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斯·科尔比博士所说:“我之所以对中国和她的文明产生强烈的向往之情,是因为人们介绍给我的中国充满了‘谜团’,使我好奇。”二是美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北平燕京大学拟实行导师制,校长司徒雷登向他发出邀请,他于是欣然应聘,于1937年底到任。

林迈可的名字是怎么起的

对中国产生了深厚感情的迈克尔·林赛想为自己起个中文名字。有一次,他对同在燕京大学执教的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提起这件事,请冰心帮忙。冰心念了两遍他的英文名字,稍加思索就说:“就叫林迈可吧!”从Michael 中取了个名“迈可”,从Lindsay中取了个姓“林”。大家一听,一致叫好!“林迈可”的发音与英文名密切关联,又有浓厚的中国味;再说林姓在中国也算个有来历的姓(传说系商朝忠臣比干的后裔),在福建、台湾等地更是名列前茅的大姓。迈克尔·林赛也非常喜欢林迈可这个很中国化的名字,从此迅速在各种场合流传开来。此事笔者曾经向他的妻子李效黎女士求证,得到肯定的回答。

国内有些出版物把迈克尔·林赛的中文名字写成“林迈克”,是不准确的。他在自己相片上的签名就是“林迈可”。周恩来总理送给他的照片中,抬头题写的也是“林迈可”。

林迈可如何成了山西女婿

林迈可的妻子李效黎,1916年7月17日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关村一个大户人家。辛亥革命后,父亲李文祺接受新思潮,毅然投笔从戎,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带兵征战,负伤后以上校军衔退休,带着战利品——两匹黑马回到故乡。哥哥李效民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留学生,同中共秘密党员冀朝鼎是要好的朋友。1930年学成回国,先在山西大学任教授,后到天津担任中国银行分行副经理。

李效黎从小活泼大胆,热情奔放,不受封建礼教束缚。她小小年纪就学会骑马,令家乡人惊叹不已。后来,她随家人到太原,进太原女子师范学校附小念书,1931年升入该校所办的初中。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浪潮席卷全国。李效黎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和抗日宣传,并声援被捕学生。作为学校的代表之一,她的活动引起阎锡山当局的注意,于是一顶“共产党员”的红帽子扣到她的头上,并被列入了黑名单。1934年,她考上了太谷铭贤中学,决定9月中旬报到。一天,李效黎的父亲突然接到冀朝鼎父亲冀贡泉先生派人送来的信,说李效黎的处境危险,详情面告。李效黎和父亲马上赶到冀公馆。一见面冀贡泉先生就对李效黎说:“黑名单上有你的名字,他们说你是共产党,一两天内就会派人去抓你。我相信你是无辜的。你必须马上离开太原,也不能到太谷去,要到山西省以外的地方才妥当,去北平最好,越快越好,不能超过明天。”

就这样,李效黎离开了家乡山西,奔赴北平进入燕京大学,成了林迈可的学生。

出于对日本法西斯的痛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林迈可一到燕京大学,就很快同中共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利用英籍导师的特殊身份及与校长司徒雷登的密切关系,在日本人的鼻尖下秘密从事抗日活动。他的学生李效黎自然成为他的助手和战友。一天晚上,林迈可给她打电话,说有事需要她紧急帮助。不到十分钟,李效黎就来到他的房间。林迈可指着堆放的各种药品说:“这些药品是准备给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的,请你帮助翻译一下,贴上中文标志。”李效黎震惊不已,面前这个外国人竟然不怕杀头为中国抗日军民做这样危险的事,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坚强,人格是何等的高尚!

1938年和1939年,林邁可利用暑假时间在我党地下工作者陪同下,两次穿越日军封锁线到晋察冀边区和晋东南根据地考察和工作。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