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以生存的油坊遭遇大火,凝结一生的心血顷刻化为乌有,左邻右舍存放在油坊的万斤芝麻也被烧毁,儿子遭遇车祸不幸身亡……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可以慢慢舔舐,但街坊们的油不能欠着,承诺给他们的油,一斤不能少,一滴也不能缺!
在这一信念的支配下,面对命运接二连三的打击,面对支离破碎的人生与千疮百孔的心灵,湖北省十堰市的王金学和李元翠夫妻俩咽下悲伤,强忍苦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跋涉在兑现承诺的路上……
信义千金:街坊们的油一滴不能缺
2007年农历腊月十九的那个雪夜,湖北省丹江口市茅腊坪村,油坊老板王金学和妻子李元翠加班加点做油,忙到深夜才休息。次日凌晨,王金学被一阵奇怪的声响吵醒,打开大门,他赫然发现,与住宅相隔十几米的自家油坊,已经燃起熊熊大火,噼里啪啦的燃烧声格外刺耳。万分恐慌中,王金学第一时间去拉电闸,却差点被电击倒。“天哪!”王金学如遭棒喝,哀号声惊醒了全家人。
其他家人火速穿衣起床,拼命浇水灭火,好不容易才扑灭了火。天亮后,儿子王平和父亲一道仔细检查,发现起火原因是油坊的电线老化所致。
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榨油的机械、4大桶香油、1万公斤油饼,还烧毁了乡亲们存在油坊的可以榨3000斤油的芝麻。由于被火烧过或者进了烟尘的油料都不能食用,王金学损失了6年辛苦做油的收入,他心疼万分!更让他棘手的是,眼瞅着春节将至,乡亲们都等着油去炸丸子、炸豆腐,每家每户过年也必须用油,自己拿什么还给大家?64岁的王金学一夜急白了头……
王金学1943年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妻子李元翠比他小10岁。夫妻俩在1978年生下儿子王平,4年后又添了女儿王银。人到中年喜得一双儿女,王金学夫妻非常疼爱孩子们,兄妹俩的童年也格外幸福。
王金学年轻时曾到河南学习制作小磨香油技术,结婚后,他和妻子在家门口建了间食用油加工作坊。靠着精湛的手艺和诚信经营,四里八乡的人们都找他做油,很多人成了他家的老客户,夫妻俩的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让王金学自豪的是,乡亲们都知道他做油不掺假,又非常讲信用,每到芝麻丰收季,大家就直接将收获的芝麻存放在他的油坊,再排队等他慢慢榨油。深知这些芝麻都是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王金学尽力为大家做高品质的香油。
王金学和妻子毕竟没有三头六臂,王金学每年要忙着做上万公斤香油,李元翠要给他帮忙,还要种地,经常忙到顾不上照顾儿子和女儿,好在孩子们都独立懂事。王平毕业后在城区工作,休息时间就回油坊帮父母干活儿;女儿学习也很努力,成绩一直不错。一对儿女的独立懂事,让王金学和妻子倍感欣慰。
哪知,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改变了王金学全家人的生活轨迹。
王金学的遭遇,淳朴的乡亲们都很同情,大家都不找他兑油,有乡亲说:“老哥子,你别急,我们过年有家里的斤把二斤油就够了!”还有邻居宽慰他:“老哥子,乡亲们都信得过你,我们不急着来找你兑油。”王金学感动得热泪盈眶,当着全家人的面,他郑重许下承诺:“谢谢乡亲们!大家放心,我欠乡亲们的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还上!”
让乡亲们深深感动的是,王金学言出必行。几天后,他收拾好心情,带着之前记录的账本,挨家挨户去记自己欠下的油,有需要欠条的,他就认真给别人写欠条,有人坚持不要欠条,他就在账本上重重写下“欠”字,心里的感激也越积越多。
然而,年过六旬的王金学要想还3000多斤的油,其难度可想而知。从2008年春天开始,他和老伴就起早摸黑,种芝麻、油菜、花生,希望用自家产的油料为还油助力。闲暇时,他换零件、修机器,重新修建了油坊。忙完这一切,正好赶上过年,王平放假回家,帮助父亲加班做油,做好再一斤斤地还给乡亲们。
自己家为数不多的油料用完了,王金学夫妻就省吃俭用,尽量多买芝麻做油还债。没想到,2007年还卖一块八毛钱一斤的芝麻,2008年竟涨价到五块多钱一斤,王金学的还油成本也跟着增加了好几倍,还油的难度也更大了。由于收入还是很少,王金学夫妻只能从牙缝里省钱,最难的时候,甚至连炒菜用的盐都舍不得买,而是从以前自家腌制的咸菜里挤出点盐水作为盐的替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