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的请假条
  
做老师之前我就看过一张请假条,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王羲之《上虞帖》摹本,这名字不如另一个名字《夜来腹痛帖》直白。“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王羲之回信给朋友,说自己忽然肚子疼,不能和他见面,太遗憾了。然后聊了聊朋友圈近况,修龄是他的从弟王胡之,重熙是他的小舅子郗昙,“不知安所在”的“安”则是谢安。朋友总是这样有聚有散有不知所終,其实教学生也是如此。
在大学里上课,尤其是大课,百来人齐聚一堂,难免有浑水摸鱼的,无故翘课的,因此开讲之前或下课之前,老师会不时祭出“法器”——点名册。这个事情一言难尽,颇浪费时间,有时候也会搞得很无趣。比如,曾有个学生直接交上一张表格式的假条,在“事由”一栏,就写了两个大字:有事。我很想知道他们有什么事,就规定每个人每学期都有一次用请假条抵充缺课的机会,前提是,假条的水准必须配得上这次缺席。
于是学生就在正常的理由——头疼、脑热、感冒、下雨没伞……后面附上一首小诗、一幅简笔画,或者一段书面脱口秀,让我见识到他们的才华,欣然放行。
不仅如此。有一回一个男生用上课时间去见未来的女朋友,我也同意了,毕竟爱情是文学最美的主题,文学也应该成全爱情。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