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的爱与死
作者 思郁
发表于 2023年6月

1980年2月25日,罗兰·巴特刚参加完一场“大人物”的聚会,聚会的组织者是后来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中午用餐后,巴特步行返回法兰西学院。他正想穿越斑马线时,被一辆疾驰而来的小卡车撞倒在地。随后到达现场的救护人员没有在这位伤者身上发现任何证件,只找到学院的工作卡。警察随后到学院询问时,有人通知了米歇尔·福柯,福柯前去确认了伤者就是巴特。

正如埃尔韦·阿尔加拉龙多在《罗兰·巴特最后的日子》一书中写的那句评语:“车祸本身平庸得令人沮丧。”开始的时候,巴特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引起朋友的恐慌,他的意识很清醒,还一直责备自己太不小心。伤情也不是很严重,虽然需要住院疗养,但不会有什么大碍。但一周后从医院传来的消息已经不那么乐观:他已经不能说话了。等亲友再去医院探望时,他已处于死亡的边缘。他用微弱的手势示意旁人帮他拔掉管子,以便毫无痛苦地离去。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回忆当时的情景:“他的眼睛闪动着疲惫和忧郁,脸色无光,他向我做了一个要求放弃和永别的动作,意思是说,不要挽留我,已经没有什么用了……好像活着令他厌倦,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

从1977年到1980年,这是埃尔韦写作此书时选定的“最后的日子”。之所以从此时开始,是因为1977年对巴特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1977年上半年,他被福柯推选进入法兰西学院——法国学术界的最高殿堂。世人皆知这是莫大的荣耀。法兰西学院虽然不是大学,但是院士的讲学能吸引大量听众,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选取的院士是终身制。米歇尔·福柯于1970年被推选为哲学思想史院士时是44岁,而巴特被推选为文学与符号学院士时已经61岁了。据说,巴特最终胜出,还是得益于福柯关键性的那一票。

巴特属于大器晚成的学者。他出版第一本书《写作的零度》时,已经38岁。他出道晚,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人们感觉他面对任何话题都能言之有物。苏珊·桑塔格说,即便面对一个烟盒,巴特也会产生一个想法,两个想法,许多想法,然后一篇文章就成了。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