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上课
作者 杜梦薇
发表于 2023年6月
留守父母的状态

1990年出生的张博然,成长于河北承德的一个小康家庭。他18岁去北京上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2022年搬到上海。同年春天,在一些契机下,他决定给父母上网课。

从情感交流方式来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家庭。父亲强势,有一点大男子主义,常年因工作忙碌,对家庭疏于照顾,对妻子缺乏理解与体贴;母亲被动,视家庭为生命的全部,步步隐忍退让,委曲求全,心底有改变生活的微弱火苗,但缺乏行动的勇气。

面對家庭,张博然有着复杂的情感。小时候他同情母亲,抵触父亲,极力避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当他进入亲密关系时,又在自己身上时时发现父亲的影子。经过疫情3年,关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他不想把父母甩在身后,不想将来面对父母就是在病床前照护的那一刻。

张博然希望他们借助观念的变化换一种活法,重新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道歉课

在父母面前,建立起老师的权威是很困难的。我想的办法是,首先,要让他们信任我,比如我处理好了“烂尾楼事件”,我做的家庭投资决策被证明是正确的。其次,“利用”他们的需求——我妈需要儿子的陪伴,希望从我这里获得理解和关注,那么上网课就能满足这一层次的需求;对我爸而言,他无法解决单位的晋升问题,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他有解决问题的需求。

就这样,以每周一到两次的频率,我给父母磕磕绊绊上了3个月网课。2022年8月,我从上海回承德,期待亲眼见证他们的改变。

一天晚上,我处理完工作,发现我妈眼圈红红的。我问了半天,大致弄明白事情的原委:我爸在一旁刷手机,我妈一会儿问他要不要吃这个,一会儿问他要不要喝那个,我爸很不耐烦,就暴躁地冲我妈发脾气。

我想,既然这样,是不是可以学以致用,好好解决一下问题?

一开始,我爸理直气壮,说其中有误会,是我妈忘记告诉他某件事,才导致他很烦躁。我说,无论什么都不能构成你骂人的理由。她遗漏了某些信息,你可以询问,可以解释,但不能骂人。我要求我爸向我妈道歉。

很快,我妈就妥协了。她觉得一辈子都这么过来了,我爸啥时候道过歉,但我非常坚持。当时我观察我爸的状态,感觉这样的处境是他这辈子都没有遇到过的,他从来没有主动向别人道过歉,也从来没有人教他怎样去道歉。

我想,天哪,我爸50多岁了,竟然没有道歉的经验。而我妈已经完全习惯了受委屈,不做任何反抗。经过几番博弈,我爸说:“行了,刚才我那什么,没问清,下次注意。”这种语言方式暴露了他所有的行为模式,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指出,这不叫道歉。道歉非常简单,3个字就可以了。结果,我爸的第一反应是:“哪3个字?”他疑惑的表情绝对不是装的。看着他憨憨的样子,我妈破涕为笑,我也有点哭笑不得。接着,我爸开始找这“3个字”,他说:“我错了,行了吧?”

在这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中国无数的中年男人和妻子相处的缩影。我在想,为什么家庭和社会没有教给那一代男性说“对不起”,以至连道歉都成为他们陌生的经验。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