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营救之困
作者 张馨予
发表于 2023年6月

田小北又一次拨通了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的电话,这是中国在缅甸曼德勒市设立的外交机构,电话那头并没有好消息。

自从1月以来,弟弟从缅北发回消息,说自己被骗到电诈公司从事诈骗,田小北一家就尝试了各种求助方式,给大使馆打电话几乎成为每天的必办事项。光是最近两个月,田小北一家联系中国驻缅大使馆、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外交部领事司的次数就不下80次。

外交部12308热线已经接到太多类似的电话。一段时间以来,外交部领事司几乎每隔几个月就发布消息称,收到多通求助来电,反映家人被骗到缅甸从事电诈,被限制人身自由并遭勒索。

5月31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陈海在内比都再次会见缅甸副总理兼内政部长梭突中将,就打击缅境内涉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进一步协调立场和行动。陈海表示,在推进相关行动的同时要解救被拐被骗被困人群。

今年以来,中国驻缅大使馆一共发布过两次与解救相关的消息。一次是在4月6日,中国驻缅大使馆营救出一名被诱骗偷渡至缅甸掸邦大其力的中国公民。一次是在5月15日,中国驻缅大使馆营救出多名被以“高薪聘请”为由诱骗至缅甸妙瓦迪地区的中国公民。

更多情况下,被困缅甸电诈公司的人员是通过“赔付”被解救出来的,也就是家属向公司支付几万至几十万元不等的款项,把人“赎”回来。

南方某地公安局民警张焱从2021年中常驻云南,负责滞留缅甸人员的劝返工作,他说,因为无法跨境执法,政府部门很多时候有心无力,因此赔付几乎是现在被困缅甸电诈公司人员回来的唯一方式,并且“花这个钱能回来,都是万幸”。

解救的阻碍

年初至今,田小北跑遍了广东梅州的镇、县、市三级公安局和派出所,把弟弟被骗到缅北的经过讲述了一遍又一遍。田小北的父亲为了证实儿子被骗到缅北的经过,还专程向村委会写了求救信,在信中写明儿子的遭遇,附上儿子所在电诈公司的具体位置,得到了村委会确认情况属实的盖章。警方通知田小北一家情况已经上报,随后再没有新的进展。

田小北一家人开始求助于社交媒体。5月中旬,田小北弟媳在抖音上发了一条短视频,“孩子爸,今天是你(被)所谓同学骗去缅甸的第154天了”。

出乎意料,这条视频突然火了,播放量直冲1000万,点赞量超过7万。很快,外交部领事司发来私信,让中国曼德勒总领事馆主动联系田小北一家,并收集了田小北的资料。

田小北以为弟弟的解救有希望了。然而一个多月过去,还是没有等到好消息。

据张焱了解,近几年来,经中国驻缅大使馆解救回来的被困人员相对有限,“涉及到跨境执法,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云南财经大学副教授、云南澜湄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简琨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贯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策略,因此我国在捍卫自己的司法主权的同时不会侵犯他国的司法主权,当确实需要在他国领域内执法时,需要通过刑事司法合作或者警务合作的方式开展。

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指的是国与国之间针对刑事案件办理的各环节开展的跨国执法合作。国际刑事司法合作需要两个大前提,第一必须是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第二必须基于条约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机制。

但是对于缅北地区,这两个前提都无法实现。

2019年8月25日,緬甸掸邦街头的民众。图/视觉中国

简琨益指出,对于第一个前提,缅北地区名义上是缅甸的主权范围,但是缅甸国内政局长期处于动乱当中,形成了当前缅北地区武装力量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对这个区域的控制非常有限,这就使得即便我国与缅甸政府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与该区域的合作效果也会非常有限。对于第二个前提,缅北地区实际控制区域的武装力量法理上不是主权国家,我国不可能与之签订国与国之间的刑事司法合作协议,因此构建与缅北地区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机制也就丧失了基本条件。

“缅北地区长期的政局动荡,使得以上合作的开展受到很大阻碍,即便我国与缅甸政府展开刑事司法合作或者警务合作,但是面对缅甸中央政府自己都无法控制的缅北地区,这种合作也很难具体落地。”简琨益解释说,国际司法合作制度受阻,我国警方的执法行为又不能跨越尊重他国主权的红线,于是打击此类涉及人口贩卖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就显得特别困难。

赔付赎人

尽管解救被困缅甸电诈园区人员困难重重,但据张焱初步统计,这两年通过他营救回国的人已有数千名,遍布全国除了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

张焱所说的方法是赔付,也就是花钱把人买回来,“我们能用的手段太少了。把钱给别人,把孩子带回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赔付得以成行的关键,是有靠谱的中间人。“我们不可能直接和诈骗公司联系,只能通过一些在境外的知根知底的人。”张焱举例说,假如有人被骗到缅北佤邦,他恰好认识一些在佤邦有一官半职的人,就让对方去和电诈公司老板谈赔付。

阿龙是张焱合作多次的中间人,他在东南亚生活多年。原本,阿龙只是在公众号上写小说,粉丝慢慢多起来之后,他逐渐接到一些求助,有人希望他帮忙解救困在电诈公司的家人,“一步一步就给推上来了”,他开始协助展开解救工作。

“为了救人,我们什么方法都试过。”阿龙记得,2021年在柬埔寨,为了解救一批即将被送到电诈园区的人,他们联系当地警方,塞了几千美元小费,让警察把车截下来,然后把车上的人都带到警局,再把被骗的人放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阿龙发现,最安全也最快速的解救方法,是找一个当地有影响力的人进行协调,谈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赔付价格,再由电诈公司直接把人送出园区,有些还可以直接送到国门。

《中国新闻周刊》向一些通过赔付回国的人了解到,“有影响力的人”有的是当地警方,有的是当地民族地方武装,还有的是当地有口碑的商人。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