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的野心与挑战
作者 李明子
发表于 2023年6月
2019年8月20日,人們在印度哈里亚纳邦的一家小米门店选购手机。图/视觉中国

“对我们来说,印度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市场,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苹果CEO库克在2月份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说,“从本质上讲,我们是在吸取多年前在中国扩展时学到的知识。”

苹果想在印度实现“中国制造”,但现实并不完全如愿。今年4月库克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了会谈,希望在该国扩大生产规模和智能手机销量。苹果计划到2025年在印度生产四分之一的iPhone,到2027年生产一半。

但没过多久,苹果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在印度苦心经营15年的果链代工厂纬创宣布“出逃”。纬创计划全面撤出印度市场,并向印度国家公司法法庭、公司注册处等机构提出一年内解散其在印度业务。据印度媒体报道,纬创退出后,本土巨头塔塔集团将收购纬创在印度的工厂,承接其在印的生产任务。

纬创还未就此做出任何解释,又传出中资企业小米被印度执法局扣押48亿元的消息。据称这是印度当局迄今为止最大数额的扣押。如今,48亿元还存在被没收的风险。

在世界银行的榜单上,期待成为“世界工厂”的印度仍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小米会被没收48亿吗?

据英国路透社消息,印度执法局6月9日发布文件称,已经向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汇丰、德意志等三家银行发出正式通知,称其涉嫌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印度指控小米在当地的部门通过冒充“特许权使用费”向外国实体非法汇款。并扣押其555.1亿卢比资金,约合人民币48.2亿元。

小米相关人士对媒体回应称,对该案的态度与之前保持一致。此前针对法院驳回申诉的消息,小米方面表示:“正研究该事项,并等待书面判决。再次重申:在印度的业务,符合印度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此次小米被开罚单,还要追溯到去年4月开始的“非法汇款”纠纷。

当地时间2022年4月30日,印度金融犯罪打击机构表示,在发现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向小米集团及另外两家外国实体汇出外币后,没收了小米银行账户资产。

小米集团当晚迅速做出回应,发布声明称:“小米印度所支付的这些专利使用费是用于我们印度版本产品的授权技术和IP,小米印度支付这样的特许权使用费是一种合法的商业安排。”

小米集团在声明中还表示,作为一个致力于在印度发展的品牌,所有的运营都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我们仔细研究了政府当局的命令。我们相信我们支付给银行的版税和账单都是合法和真实的。不过我们会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以澄清任何误解。”

随后,小米向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高等法院提起诉讼,反对印度打击金融犯罪机构的决定。去年8月,小米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分析会上,时任小米集团总裁王翔还表示,正在积极应对印度政府的调查,一切在印度的业务还在正常进行中,并且已经成功解冻了7亿多美元的被冻结资金。

然而,事情很快又发生反转。2022年10月,印度当局拒绝解冻小米相关资金。今年4月,小米印度公司对印度执法局扣押资产的申诉被印度法院驳回。

作为双方争论的关键,“特许权使用费是跨国企业进行合理税务筹划过程中的常用方式,分歧主要出现在对费用的认定上。”长期为中国企业赴印度投资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李钦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小米这场汇款纠纷的本质是税务问题,在用特许权使用费计算税基时,企业和当地政府对税法中成本的解释出现了争议。

举例来说,企业认为“特许权使用费”是合理的税务筹划,或是正常的服务贸易而将资金汇出,但当地政府认为企业的做法是对税法的滥用,将利润汇到境外,又涉及到相关外汇管理法。

印度金融犯罪打击机构此前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小米印度公司汇款给另外两个身份不明的、无关美国的实体,也是为了“小米集团实体的最终利益”。

小米则反驳称,小米印度支付的这些专利许可费都是为了印度版本手机上的授权技术和专利,并指出执法局扣押的数目中有超过84%是支付给高通公司的特许专利费。

今年6月9日,印度执法局再次发出正式通知,并补充声明,之所以通知银行,是因为据称它们在没有进行尽职调查和获取必要文件的情况下批准了被称为“特许权使用费”的外国汇款。

“目前事情还没到尘埃落定的地步。”李钦分析,根据印度《外汇管理法》,如对行政机关意见不服,可继续向外汇管理专门法庭及高等法院上诉。

印度成了“外企坟场”?

遭受“特别关照”的中资手机企业,远不止小米一家。

2022年7月,OPPO被指控逃避关税439亿印度卢比,约合人民币38亿元。印度税收情报局称,OPPO在进口手机零部件时错误使用了关税豁免,并在计算进口货物交易价值时未包括特许权使用费。

同一个月,vivo的119个印度相关银行账号被印度执法局封锁,总额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亿元。印度执法局在相关声明中指控称,vivo印度公司为逃避纳税,将6247.6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55亿元)汇往中国等地,金额相当于该公司一半左右的营收规模。

在严格监管外资企业这件事上,印度不仅仅针对中资企业。

2008年,印度税务部门给微软开了张70亿卢比的“罚单”,IBM印度也曾在2013年被当地监管部门要求补交535.7亿卢比欠税税款,折合8.66亿美元。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