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AI,会向人类提什么问题
作者 郭盼盼
发表于 2023年6月

这个夏天,AI的热度持续升温。

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出台政策举措,支持人工智能发展。

自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以它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热门话题。有人认为AI强大无比,足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也有人认为它的颠覆性作用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站在AI革命新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将发生划时代改变。

众所周知,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那么在AI时代,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AI又将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新社以高度历史自觉不断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去年,中新社成立“东西问智库”,提出“多样文明 一个世界”价值主张,并成功举办首届主题论坛,逐渐搭建起东西方之间文明互鉴平台,助力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5月30日,中新社第二届“东西问智库”主题论坛在北京举办,多位中外专家围绕“AI革命与文明进化”这一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热点,对人工智能革命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展开讨论。论坛期间,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向“东西问智库”第二批学术顾问和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致辞表示,举办这场“东西问智库”主题论坛,邀请中外知名专家交流见解、共享经验,就是要以实际行动探索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之道,为促进民心相通汇聚智力、凝聚心力、集聚动力。

叩问AI时代“文明新问号”

在人工智能大潮下,人类文明走向有着无限可能,也有着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东西方的交流互鉴,将继续影响人类文明前行。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研究东西方文化多年,在第二届“东西问智库”主题论坛上,他从早期文明的根基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现实与传统的深层联系,他认为要在中西思想的不同语境当中去理解东与西,要从传统的“东西相反而不可以相无”理解当今的“相与而共”。

他表示,命运与共、美美与共,是因“相与”而“共在”,却不是由“一己”而“求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同”并非与“和而不同”相对立,由“共”释“同”恰恰是中国思想的独特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则从“超人类、后人类与人的可能异化”的角度带来关于文明进化的思考,并提出从地球向太空移民、从现实向虚拟移民其实是一回事,但需要警惕人的可能异化。

“因为我们是凡人,所以我们努力超越有限的环境;因为我们不全知,我们才能获得生活的智慧,才能避免认知傲慢;因为我们不完整,所以我们要和他人连接,通过爱与合作生活在世上。而所有这一切,将使我们更加人性。”胡泳说道。

与此同时,也有人保持乐观。“如果你担心AI被恶意使用来伤害我们,我百分百支持你。但如果我们谈论人工智能本身变得邪恶并伤害我们,我并不担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人工智能专家亚瑟·阿布-穆斯塔法通过视频进行分享。

在他看来,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工智能仍然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智能”并不等同于“取得支配地位”。

电影中,我们常看到机器人拥有情感,现实中如果如此,人类有无未来?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认为,乐观来看,机器人达不到人类情感的高度和深度,所以不会对人类有威胁;但也要注意,机器人或许有机会掌握人类情感的复杂性,通过模拟和程序化,学会表达情感。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